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
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
大道晓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
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
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沈生老。
昔时迷日为晚,今日始觉非早。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
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
大道晓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
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
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沈生老。
昔时迷日为晚,今日始觉非早。
这首诗《十四科头(其一)菩提烦恼不二》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禅师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关于菩提与烦恼、本性和修行的深刻议题。
首先,诗中提出“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指出人们往往在尚未理解修行之道的情况下,急于摆脱内心的烦恼,这种急躁的心态反映了对真正智慧的缺失。接着,“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强调了烦恼并非外在之物,而是内心的一种状态,真正的解脱在于认识到烦恼的虚幻本质,而非外求所谓的“道”。
“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核心——觉悟就在当下的一念之间,无需向外寻求。这与禅宗“见性成佛”的理念相契合,强调了内在的觉醒和直接体验的重要性。
“大道晓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提醒我们,真理和大道其实就在眼前,只是被迷惑的人们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迷倒愚人”与“大道晓在目前”形成鲜明对照,强调了认识自我和真理的困难所在。
最后,“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揭示了佛性的本质是自然流露的,不是通过人为的努力或特定条件才能获得的。这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了顺应自然、内在觉醒的重要性。
“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沈生老”则指出了人们常常被贪、嗔、痴三种烦恼所困扰,这些烦恼看似真实,实则是虚幻的,人们不应执着于它们。同时,诗中也提到了生死轮回的苦楚,鼓励人们超越这些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脱。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中的核心观念,引导读者反思自我,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真理。
吾有西山桐,栽之未盈握。
所得从野人,移来自乔岳。
节凝叶尚秘,根疏土自剥。
匪为待篱鴳,庸将栖鸑鷟。
异日成茂林,论材谁见擢。
巨则为栋梁,微亦任楹桷。
仍堪雅琴器,奏之反淳朴。
大匠如顾怜,委躯愿雕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