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典午事纷纭,西蜀山川付暮云。
我到岘山无泪洒,秋风曾拜卧龙坟。
当涂典午事纷纭,西蜀山川付暮云。
我到岘山无泪洒,秋风曾拜卧龙坟。
这首诗《岘山》由清代诗人刘震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与情感,描绘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感慨。
首句“当涂典午事纷纭”,开篇即以“当涂”二字点明地点,暗示历史背景,而“典午”则暗指朝代更迭,以“事纷纭”三字描绘出历史变迁中的复杂与混乱,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历史氛围。
次句“西蜀山川付暮云”,将视线转向遥远的西蜀之地,以“山川”象征历史的广阔与深远,“付暮云”则寓含着历史终将逝去,如同日落时分的云彩,既壮丽又略带悲凉,进一步深化了历史感伤的主题。
后两句“我到岘山无泪洒,秋风曾拜卧龙坟”,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岘山,作为三国时期诸葛亮隐居之地,此处“无泪洒”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英雄的内心平静与敬仰,而非单纯的哀伤。而“秋风曾拜卧龙坟”则以具体行动展现了对诸葛亮的深切缅怀,秋风象征时间的流逝,卧龙坟则是诸葛亮的墓地,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也体现了诗人对诸葛亮智谋与忠诚的崇高评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过去辉煌与逝去英雄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时间流转与历史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