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劬劬未仕初,灯前绩纺膝前书。
宪台有禄堪供奉,泉壤无由问起居。
钱氏千秋思令母,松庄一老共幽庐。
慈乌反哺心何了,也见光荣七十馀。
教子劬劬未仕初,灯前绩纺膝前书。
宪台有禄堪供奉,泉壤无由问起居。
钱氏千秋思令母,松庄一老共幽庐。
慈乌反哺心何了,也见光荣七十馀。
这首挽诗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辛勤养育与期待。首句“教子劬劬未仕初”,点明了母亲在儿子尚未步入官场时的辛劳教导,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接下来,“灯前绩纺膝前书”一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母亲在灯火下为儿子织补衣物、缝制书籍的场景,细腻地刻画了母爱的日常体现。
“宪台有禄堪供奉,泉壤无由问起居”两句,表达了对儿子将来能有官职俸禄的欣慰,同时也流露出对母亲去世后无法再照顾她的遗憾之情,体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对未能尽孝的自责。
“钱氏千秋思令母,松庄一老共幽庐”则将情感进一步深化,提到钱氏家族对这位贤母的长久怀念,以及她生前居住的松庄老屋,成为后人追忆的场所,强调了这位母亲的影响深远。
最后,“慈乌反哺心何了,也见光荣七十馀”以慈乌反哺的典故,比喻母亲的恩情如同乌鸦反哺般深厚,难以报答。同时,也赞美了母亲的德行与影响,即使在她去世多年后,仍能感受到其光辉与荣耀。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母亲生前辛劳、对儿子的期望、对家庭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的描绘,深刻表达了对母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母爱的伟大与永恒。
单车度大泽,有似游梁山。
初飞雁鹜徒,辱在葭苇间。
季冬阴风盛,雨霰纷珊珊。
念我离大府,行役何时还。
朝临昌邑浦,夕指鄱阳湾。
冲泥赴农村,老屋夜不关。
然薪设供帐,风味犹百蛮。
蒸烘湿衣裳,徒御相回环。
极知道路难,犹念奔走艰。
传餐逮明烛,饥渴未容悭。
春和理税驾,且以慰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