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秦溯颛顼,实肇诸大费。
治水锡皂游,贻尔大厥嗣。
勤周肆封爵,赐之岐西地。
陈宝得其雄,将无为秦始。
食马三百人,岂直当世利。
种德被子孙,威加殄尔类。
隆功德所乘,德薄功难再。
并一古帝无,六王不足毙。
咸阳兵可销,阿房复渡渭。
杀旁绝人知,坑儒塞巷议。
诗书竟何仇,揭竿岂文字。
皇帝传万年,山鬼知一岁。
陈胜奋臂呼,万国诸侯至。
功成不务德,天命安可系。
嬴秦溯颛顼,实肇诸大费。
治水锡皂游,贻尔大厥嗣。
勤周肆封爵,赐之岐西地。
陈宝得其雄,将无为秦始。
食马三百人,岂直当世利。
种德被子孙,威加殄尔类。
隆功德所乘,德薄功难再。
并一古帝无,六王不足毙。
咸阳兵可销,阿房复渡渭。
杀旁绝人知,坑儒塞巷议。
诗书竟何仇,揭竿岂文字。
皇帝传万年,山鬼知一岁。
陈胜奋臂呼,万国诸侯至。
功成不务德,天命安可系。
这首诗以历史为线索,从嬴秦追溯到颛顼,描绘了秦朝的兴衰与更替。开篇提到秦朝的建立者,接着描述秦始皇治理国家的举措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诗中提到秦始皇赐予土地、封爵、得宝物等,展现了他权力的扩张和对子民的恩赐。然而,随后的转折点在于秦始皇的暴政,包括征发大量人力、坑杀儒生、焚书坑儒等事件,揭示了秦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诗中提到秦朝的权力最终无法延续,咸阳的兵戈可以销毁,阿房宫也再次被渭水淹没。这象征着秦朝的灭亡。接着,诗人批判秦始皇的统治,认为他过于残暴,忽视了道德的教化,最终导致天命的丧失。最后,通过陈胜起义的故事,暗示了民众对于暴政的反抗,以及天下诸侯的响应,预示着秦朝的覆灭。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秦朝兴衰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于权力、道德、天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