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不凝物,灵台湛中虚。
洞然六合间,迥与神化俱。
日月环户牖,风露浩庭隅。
一气中夜存,万变何区区。
至道不凝物,灵台湛中虚。
洞然六合间,迥与神化俱。
日月环户牖,风露浩庭隅。
一气中夜存,万变何区区。
这首明代诗人吴伯宗的《赠道士洞虚》是一首赞美道教理念和修炼心境的诗。首句“至道不凝物”表达了大道无为、超越世俗万物的哲学观点,接着“灵台湛中虚”比喻内心的清净与空灵,如同道家所说的灵台(心灵)深邃而空旷。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洞虚道士所处的环境,“洞然六合间,迥与神化俱”,意指他的境界开阔,与天地自然的神妙变化融为一体。
“日月环户牖,风露浩庭隅”通过日月星辰和风雨露水的自然景象,烘托出洞虚道士生活环境的清幽与超脱。最后两句“一气中夜存,万变何区区”强调在万物变化中,洞虚道士保持着内在的恒定与不变,视世间万象如过眼云烟,体现了道家追求的超脱与淡泊。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赞美了道士洞虚的内心修养和超然境界,展现了明代文人对道教思想的崇尚和向往。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
麟凤在赤霄,何当一来仪。
往与惠荀辈,中年沧洲期。
天高无消息,弃我忽若遗。
内惧非道流,幽人见瑕疵。
洪涛隐语笑,鼓枻蓬莱池。
崔嵬扶桑日,照耀珊瑚枝。
风帆倚翠盖,暮把东皇衣。
咽漱元和津,所思烟霞微。
知名未足称,局促商山芝。
五湖复浩荡,岁暮有馀悲。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