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邸才华沈谢游,萧郎日角出庸流。
浮山野水通鱼穴,泰寺炉烟绕佛楼。
狐在尚应须玉烛,猿亡先已虑金瓯。
早知玄寂终无补,亿万何劳赎冕旒。
西邸才华沈谢游,萧郎日角出庸流。
浮山野水通鱼穴,泰寺炉烟绕佛楼。
狐在尚应须玉烛,猿亡先已虑金瓯。
早知玄寂终无补,亿万何劳赎冕旒。
这首诗描绘了金陵的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首联“西邸才华沈谢游,萧郎日角出庸流”中,“西邸”指代东晋时期名士聚集之地,暗含对古代文人雅集的怀念;“沈谢游”借指沈约、谢灵运等文学大家的游历,表达了对古代文学盛况的向往。“萧郎日角出庸流”,则以萧道成(南齐开国皇帝)为例,说明出身平凡者也能成就非凡事业。
颔联“浮山野水通鱼穴,泰寺炉烟绕佛楼”描绘了金陵山水之美,浮山与野水相映成趣,泰寺的炉烟缭绕于佛楼之上,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也暗示着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
颈联“狐在尚应须玉烛,猿亡先已虑金瓯”运用象征手法,狐狸和猿猴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或人物,玉烛和金瓯则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此联通过狐狸和猿猴的存亡,隐喻了权力更迭与世事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
尾联“早知玄寂终无补,亿万何劳赎冕旒”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无法挽回的无奈感,以及对权力与物质追求的反思。诗人认为,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轨迹,因此对权力的追求显得徒劳无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陵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追忆、对自然美的欣赏、对权力与历史的深刻反思。
俞生英妙年,读书南城下。
暇日从儿嬉,骑竹当骢马。
弱冠入虞庠,良金贵陶冶。
聱牙稽训诰,葩正习风雅。
譬彼珊瑚器,宗庙安可舍。
今春贡京师,如生才亦寡。
雍雍成均地,济济文学者。
纵横三千字,寸晷擅挥洒。
龙门锦先夺,雁塔名须写。
有使即寄书,停云念乡社。
摛辞继班马,射策希董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