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鸣夜角,驱马背城濠。
雨后寒流急,秋来朔吹高。
三山期望海,八月欲观涛。
几日西陵路,应逢谢法曹。
萧萧鸣夜角,驱马背城濠。
雨后寒流急,秋来朔吹高。
三山期望海,八月欲观涛。
几日西陵路,应逢谢法曹。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秋夜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不舍。开篇“萧萧鸣夜角,驱马背城濠”两句,设定了一个寒冷而又急促的秋夜场景,其中“萧萧鸣夜角”传递出一种凄厉的声音,而“驱马背城濠”则展示了一种紧迫的行动。
接下来的“雨后寒流急,秋来朔吹高”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肃杀气氛,其中“雨后寒流急”描写了雨后的河流变得更为迅猛,而“秋来朔吹高”则强调了秋风的凛冽。
诗人在下一句中表现出对远方海洋的向往,“三山期望海”,其中“三山”可能是指某些具体的地理环境,但更多地体现了诗人跨越重重障碍以达目的地的坚定决心。紧接着,“八月欲观涛”则表明诗人对巨大波涛的渴望,时间设定在八月,也增添了一种秋天特有的苍凉感。
最后两句“几日西陵路,应逢谢法曹”,则是对即将踏上旅途的预告,其中“几日”表达了不久的未来,“西陵路”指的是通往目的地的道路,而“应逢谢法曹”则是在期待与刘司法(即诗中所述之人)不期而遇。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旅途和可能的重逢充满期待的心情。
犹记长安,共攀折、琼林仙萼。
人已去,年年梅放,怨怀谁托。
和靖吟魂应未醒,补之画手何能摸。
更堪怜、老子此时来,愁难著。云昼晚,烟霄邈。
春欲近,风偏恶。早阑干片片,飘零相错。
邂逅聊拼花底醉,迟留莫管城头角。
且起居、魏卫国夫人,闻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