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暑如烝尚不禁,坐邻三鼓斗杓沈。
雨调可是月离毕,时熟元来岁在心。
筋力不堪凭几案,头颅惟便卸冠簪。
呼童火燎焦冥种,投隙藏虚未易寻。
残暑如烝尚不禁,坐邻三鼓斗杓沈。
雨调可是月离毕,时熟元来岁在心。
筋力不堪凭几案,头颅惟便卸冠簪。
呼童火燎焦冥种,投隙藏虚未易寻。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炎热时节,人们期待降雨的场景。开篇"残暑如烝尚不禁"表达了暑气逼人、难以忍受的情状,而"坐邻三鼓斗杓沈"则形象地展示了夜晚等待凉爽的时光,斗指星辰已至深夜。诗中"雨调可是月离毕"一句,通过对比雨声与音乐,以及将月亮比作离别之情,表现出对雨水的渴望和期待。
接着"时熟元来岁在心"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这里暗示了农事的重要性。然而"筋力不堪凭几案,头颅惟便卸冠簪"则转向个人感受,诗人因为劳作过度而感到身体疲惫,无力再持礼仪之物,只能放松自己的发髻。
最后两句"呼童火燎焦冥种,投隙藏虚未易寻"描绘了人们为了生计,在炎热中辛勤劳作的情景。其中"呼童"可能是指叫唤孩子帮助,"火燎焦冥种"则表达了在烈日之下坚持农事的艰难,而"投隙藏虚未易寻"则透露出找寻遮阳避暑之处并非易事。
整首诗通过对炎热夏夜、期待雨水和劳作之苦的描写,展现了宋代农人在酷暑中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丰收的渴望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