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灵云不作家,眼花错认是桃花。
原来咫尺天台路,满地残红总是它。
可笑灵云不作家,眼花错认是桃花。
原来咫尺天台路,满地残红总是它。
这首诗以“咏灵云桃花公案”为题,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通过“可笑灵云不作家,眼花错认是桃花”这两句,诗人巧妙地描绘了灵云在辨识事物时的失误,将桃花误认为其他事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认知过程中的偏差与错觉。接着,“原来咫尺天台路,满地残红总是它”两句,揭示了真相,指出那满地的残红其实正是桃花,暗示了真理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理解。
整首诗寓言意味浓厚,借桃花这一自然之物,探讨了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深刻哲理。通过灵云的误认与最终的领悟,诗人传达了一种关于知识获取与自我认知的启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误解与困惑,但只要保持谦逊与探索的精神,终能拨开迷雾,见到真相。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的认知成长,也反映了对宇宙万物本质的哲学思考。
山行日易黑,况复连阴霏。
徒役困泥坂,夜火亦已微。
旅亭何萧索,供张以夙戒。
入门木叶下,秋虫响庭外。
偃息宵分中,霜露欺枕席。
何异彼兕虎,草旷率尔集。
乡梦长夜剧,悠悠渡江海。
故山千万重,忽复迷所在。
梦迷不自知,相思无已时。
衡阳雁过久,不见玉书回。
驱车西川道,幽胜一何偏。
江源下裔徼,峡势蹴高天。
我游形神适,宛宛飞云仙。
鸣琴答山水,志兴良可宣。
岁晏思故交,道拙怀高贤。
君从九霄居,阿阁华景悬。
养素回沕穆,陈力扶危颠。
十载隔山海,宿心念鹓鸾。
讵惜鱼锦字,慰此蹉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