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惜晚春应刘秘书诗》
《惜晚春应刘秘书诗》全文
南北朝 / 江淹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烟景抱空意,蘅杜缀幽心。

心忧望碧叶,涵影顾青林。

风光多树色,露华翻蕙阴。

水苔方下蔓,石萝日上寻。

霞衣已具带,仙冠不持簪。

徒为多委郁,精魄还自临。

始获琼歌赠,一点重如金。

山中有杂桂,玉沥乃共斟。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wǎnchūnyìngliúshūshī
nánběicháo / jiāngyān

yānjǐngbàokōng

héngzhuìyōuxīn

xīnyōuwàng

hányǐngqīnglín

fēngguāngduōshù

huáfānhuìyīn

shuǐtáifāngxiàmàn

shíluóshàngxún

xiádài

xiānguānchízān

wèiduōwěi

jīngháilín

shǐhuòqióngzèng

diǎnzhòngjīn

shānzhōngyǒuguì

nǎigòngzhēn

鉴赏

这首诗是江淹在南北朝时期创作的,名为《惜晚春应刘秘书诗》。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珍惜和内心的情感世界。

首句“烟景抱空意”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无奈情怀,意境淡远而又带有一丝哀愁。紧接着,“蘅杜缀幽心”则描绘了作者沉浸在对自然景致的深切感受中,内心充满着对大自然的向往。

“心忧望碧叶”与“涵影顾青林”相呼应,表现出诗人对于春天即将逝去的担忧和留恋之情。这里的“碧叶”和“青林”都是生机勃勃的象征,反映了作者对生命力与自然美景的珍视。

接下来的“风光多树色,露华翻蕙阴”则是对春天最后美好景致的描绘。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春日里的风、光、树和露水的美妙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水苔方下蔓,石萝日上寻”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长与变化过程的观察和感悟。水苔和石萝都是山林中常见的植物,它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致体验。

“霞衣已具带,仙冠不持簪”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表达,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递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超凡脱俗的情感倾向。

随后的“徒为多委郁,精魄还自临”表明了作者虽然身处尘世,但心中却有着无法言说的忧愤和深沉的思绪,这些情感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在他内心世界中回旋。

“始获琼歌赠,一点重如金”则是诗人对于友人或知音所赠诗篇的珍视之情。这里的“琼歌”比喻为珍贵的诗作,而“一点重如金”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份赠予对他来说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

最后,“山中有杂桂,玉沥乃共斟”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杂桂在这里象征着高洁和坚贞,而“玉沥乃共斟”则是对友情的美好祝愿,希望与朋友共同享受这份清洁、纯粹的情谊。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致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人生感悟和精神追求的深刻表达,展现了江淹细腻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作者介绍
江淹

江淹
朝代:南北朝   字:文通   籍贯: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   生辰:444—505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文章华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齐高帝闻其才,召授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明帝时为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中书令谢朏等人;武帝时任骠骑将军兼尚书左丞,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猜你喜欢

广陵怀古·其一

灭项诛秦始剖符,江东千里尽封吴。

铸铜为镪山仍在,煮水成盐海未枯。

几杖未能惭赐赉,干戈何事起谋图。

到头兵败身随殒,赢得功名属亚夫。

(0)

送母舅朱渔隐

十年才一见,离合动悲伤。

授璧投河水,驱车送渭阳。

青山明夕照,黄菊款秋光。

莫惜频来过,慈亲鬓已霜。

(0)

次信阳州

野树萧疏见女墙,沙滩清浅竞褰裳。

城中宦达知多少,曾向南宫识二良。

(0)

次蔡店驿

一饭行行两舍交,饥来仍念仆夫劳。

驿楼已近泥途隔,笑指厨烟上柳梢。

(0)

寿节庵叔父七十

竹树阴浓小径迂,壮游那复梦江湖。

门衔远岫将青入,身到稀年谢杖扶。

肯播力均家有庆,代终心一德非孤。

凭谁唤取丹青手,为续西冈五老图。

(0)

庚戌春赴南雍省侍秋半乃还颇有赋咏而亡其稿追忆仅得此下十章·其五望小孤

小酌初成醉,扁舟已出湖。

乾坤双眼阔,江汉一峰孤。

龙窟深通海,茅封半属吴。

北流平似砥,无复向时虞。

(0)
诗词分类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睢景臣 陈敷 胡奎 卢龙云 曹家达 彭汝砺 释德洪 邵宝 释函是 吴与弼 陆深 释函可 黎民表 朱诚泳 李之世 项安世 林光 佘翔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