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赐第归,吾母适初度。
蹉跎岁月晚,今辰乃中路。
居人誇具庆,游子惭叱驭。
兹山称最高,扬鞭入烟雾。
矗矗多峭峰,濛濛饶杂树。
崎岖共攀援,踯躅频返顾。
陈情未成表,登高讵能赋!
独怜山下水,远向卢沟去。
忆昔赐第归,吾母适初度。
蹉跎岁月晚,今辰乃中路。
居人誇具庆,游子惭叱驭。
兹山称最高,扬鞭入烟雾。
矗矗多峭峰,濛濛饶杂树。
崎岖共攀援,踯躅频返顾。
陈情未成表,登高讵能赋!
独怜山下水,远向卢沟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上京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思考。
首句“忆昔赐第归,吾母适初度”回忆起过去,诗人回到了自己的府邸,那时他的母亲刚刚庆祝了自己的生日。这种对过去的回忆,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既有对亲情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接着,“蹉跎岁月晚,今辰乃中路”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诗人感叹自己在时间的长河中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半途,暗示了对生命短暂的深刻理解。
“居人誇具庆,游子惭叱驭”对比了居住在家乡的人们庆祝节日的喜悦与远行的旅人内心的愧疚。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体现了他对自己离家远行的自责。
“兹山称最高,扬鞭入烟雾”描绘了诗人进入山中,山峰之高,烟雾缭绕的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也隐含了旅途的艰辛和未知。
“矗矗多峭峰,濛濛饶杂树”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峭立的山峰与茂密的树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崎岖共攀援,踯躅频返顾”描述了诗人攀登山路的过程,充满了艰难与挑战,但他却不忘回头望向来时的路,可能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旅程。
“陈情未成表,登高讵能赋!”表达了诗人想要表达情感却未能完全表达出来,即使站在高处,也无法用诗歌完全传达内心的感受。这反映了创作的难度以及诗人对自我表达的追求。
最后,“独怜山下水,远向卢沟去。”诗人独爱山下的流水,它远去的方向是卢沟,这里可能寄托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或是对某种理想或目标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亲情和自我表达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风尘驰逐,叹时物迁移,新红故绿。
过隙如驹,流光似电,那晓醉多醒独。
达人自能忘世,守己居然为谷。
报初度,正青阳方转,岂因年蹙?
迈轴,羡我友独寤寐,言不受北山辱。
诗就长吟,兴来清啸,却喜林间多竹。
鸿渐杜门茶饮,鲁望乘舟书束。
趋良会,好追芳前哲,逍遥云麓。
羁怀不自释,终夜卧复起。
长风吹河声,泻入茅屋里。
青天高高素月横,露华凄落罗衫轻。
干将莫邪欲自见,中夜忽作双龙鸣。
志士遭逢苦不早,远道忧心急于捣。
漫说咸阳与洛阳,昨日莺花今日老。
我有母,江之南,盈簪白发丝鬖鬖。
柴门半掩绿树下,落日凝望情何堪。
我有弟,湖之北,云梦关山万里隔。
三月归鸿又尽飞,相思一字无由得。
金兰交契王使君,一日不见心氤氲。
适来离别忽三载,梦魂踏遍江东云。
平生只欲事高洁,骨肉交游总疏绝。
慷慨临风一洒然,泪痕满袖都成血。
衣袖初乾夜向晨,古来忠义多艰辛。
江乡有路且归去,秋风野水堪垂纶。
《卢氏秋夜赋寄王院判》【明·解缙】羁怀不自释,终夜卧复起。长风吹河声,泻入茅屋里。青天高高素月横,露华凄落罗衫轻。干将莫邪欲自见,中夜忽作双龙鸣。志士遭逢苦不早,远道忧心急于捣。漫说咸阳与洛阳,昨日莺花今日老。我有母,江之南,盈簪白发丝鬖鬖。柴门半掩绿树下,落日凝望情何堪。我有弟,湖之北,云梦关山万里隔。三月归鸿又尽飞,相思一字无由得。金兰交契王使君,一日不见心氤氲。适来离别忽三载,梦魂踏遍江东云。平生只欲事高洁,骨肉交游总疏绝。慷慨临风一洒然,泪痕满袖都成血。衣袖初乾夜向晨,古来忠义多艰辛。江乡有路且归去,秋风野水堪垂纶。
https://shici.929r.com/shici/A9x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