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雨又逢暇,趁凉遂来访。
静室给园侧,既迥斯高朗。
朴斲虽三间,廓然涵万象。
天衣一缕无,如来不动想。
昨晚蓊为霖,却此夙所养。
过雨又逢暇,趁凉遂来访。
静室给园侧,既迥斯高朗。
朴斲虽三间,廓然涵万象。
天衣一缕无,如来不动想。
昨晚蓊为霖,却此夙所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访问一个名为“丛云室”的静谧场所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访室的清凉与宁静,以及室内环境的宽敞与包容性。
首句“过雨又逢暇”点明了雨后的闲暇时光,为整个场景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接着,“趁凉遂来访”则表达了诗人趁着凉爽天气前来探访的心境,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静室给园侧,既迥斯高朗”两句描绘了丛云室的位置和环境特点,它位于给园的一侧,远离尘嚣,显得格外高洁明亮。这不仅突出了室内的清幽,也暗示了其与外界的隔绝,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朴斲虽三间,廓然涵万象”描述了室内空间的简朴与开阔。虽然只有三间,但其布局和设计却能容纳万物,寓意着心灵的广阔与包容。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室内空间与心灵世界相联系,强调了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深邃。
“天衣一缕无,如来不动想”进一步深化了室内的精神特质。天衣,即佛衣,此处比喻精神世界的纯净无瑕。如来不动想,则暗示了一种内心的平静与不变,仿佛达到了佛教中所说的“不动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内心纯净、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昨晚蓊为霖,却此夙所养”以昨晚的大雨作为背景,引出对丛云室的深厚情感。这里的“蓊为霖”形象地描绘了雨势之大,而“却此夙所养”则表达了对丛云室长久以来给予自己心灵滋养的感激之情。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反映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深厚依恋。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丛云室”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纯净、自由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