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立中霄护碧苔,耸身直欲谢氛埃。
擎天柱地应长在,未许居人作谶猜。
起立中霄护碧苔,耸身直欲谢氛埃。
擎天柱地应长在,未许居人作谶猜。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矗立于夜空之中的石人,其形象高大挺拔,仿佛要超越尘世的雾气与灰尘。诗人以“起立中霄护碧苔”开篇,生动地刻画了石人的姿态,它如同守护着一片碧绿的苔藓,屹立于夜空中,显得格外庄严而神秘。接着,“耸身直欲谢氛埃”,进一步强调了石人的高度和其超越凡尘的决心,似乎要摆脱一切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远的精神境界。
后两句“擎天柱地应长在,未许居人作谶猜”,则赋予了石人更深层次的意义。石人被视为“擎天柱地”的存在,意味着它是支撑天地的力量之一,永恒不变,象征着稳定与持久。同时,诗人也暗示了石人并非普通之物,它的存在或许蕴含着某种预言或象征意义,但又不轻易为人所解读,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石人的形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还蕴含了对永恒与未知的探索与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哲理性的思考。
杜郎家住淮水东,早年学种徂徕松。
读书窗前爱松绿,日夜望松高过屋。
萧条兵火二十年,有梦不到家山前。
长林大谷化荆棘,苍松久作爨下烟。
朅来之官向吴会,松树童童偃华盖。
官曹白日困簿书,客邸清宵听竽籁。
故园三径久已荒,东邻西舍浑相忘。
昔时遗老无一在,颓垣碧草如人长。
三年坐啸长松下,神武门高冠好挂。
买舟载取明月归,更写苍松入图画。
人生出处非偶然,问君宦游今几年。
青云得志自可乐,白头归乡也不恶。
蜀道易,昔如上青天,今如履平地。
借问昔难今易之所由,剑阁插天猿猱愁。
水行复有鼋鼍忧,大明日月照九州。
山无险道江安流,陆走秦凤辇马牛。
水下江汉无停舟,蛮夷九译职贡修。
东踰濊貊西渠搜,马卿家住锦水头。
少年把酒看吴钩,祗今五十双鬓秋。
万里作官江海陬,三年宰邑政理优。
桑麻接畛民歌讴,问渠何事怀故丘。
春雨霜露悲松楸,人生百年水上沤。
老我白发思归休,前年东下岳阳楼。
冷官自可归田畴,苕溪又作三载留。
矫首先陇云悠悠,今年赴阙觐冕旒。
承恩幸复来沧洲,石田茅屋山之幽。
一身湖海云萍浮,嗟君素志亦已酬,太平归乡复何求。
归故乡,守桑梓,蜀道昔难今孔易,千村万落无荆杞。
但愿千万年薄海内外无远迩,遗民在在安田里,太平有象自今始。
《送马明府还蜀》【明·童冀】蜀道易,昔如上青天,今如履平地。借问昔难今易之所由,剑阁插天猿猱愁。水行复有鼋鼍忧,大明日月照九州。山无险道江安流,陆走秦凤辇马牛。水下江汉无停舟,蛮夷九译职贡修。东踰濊貊西渠搜,马卿家住锦水头。少年把酒看吴钩,祗今五十双鬓秋。万里作官江海陬,三年宰邑政理优。桑麻接畛民歌讴,问渠何事怀故丘。春雨霜露悲松楸,人生百年水上沤。老我白发思归休,前年东下岳阳楼。冷官自可归田畴,苕溪又作三载留。矫首先陇云悠悠,今年赴阙觐冕旒。承恩幸复来沧洲,石田茅屋山之幽。一身湖海云萍浮,嗟君素志亦已酬,太平归乡复何求。归故乡,守桑梓,蜀道昔难今孔易,千村万落无荆杞。但愿千万年薄海内外无远迩,遗民在在安田里,太平有象自今始。
https://shici.929r.com/shici/L4PaWVEIlh.html
弱龄抱高尚,遁迹栖丘园。
胡为负铅椠,远涉湘水源。
山水岂不佳,风气良亦淳。
况有二三子,晨夕共讨论。
寒暑未云易,迢遥下吴门。
尺书昨夜至,眷眷道殷勤。
矫首天一方,永念怀故人。
江水日东流,无缘复西奔。
惟应北风起,目送南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