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谁看水过江潭,剩有秋光入雅谈。
又放一瓢来水北,得从诸老过溪南。
醉听弄竹风潇飒,坐对归巢鹤两三。
不是习池多野兴,山公那得屡停骖。
共谁看水过江潭,剩有秋光入雅谈。
又放一瓢来水北,得从诸老过溪南。
醉听弄竹风潇飒,坐对归巢鹤两三。
不是习池多野兴,山公那得屡停骖。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水边聚会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首句“共谁看水过江潭”,以问句形式开启,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想象那幅静谧的画面:在江边,与友人共同观赏流水潺潺,穿越江潭,那份闲适与宁静跃然纸上。
“剩有秋光入雅谈”一句,将季节的变换与文人的雅趣巧妙结合,秋天的景色成为交谈的话题,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也体现了文人墨客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品味。
“又放一瓢来水北,得从诸老过溪南。”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享酒食,畅游山水的情景。一瓢酒,一杯茶,足以让人心旷神怡,与老友一同漫步于溪流之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这份自在与惬意,是现代人难以企及的。
接下来,“醉听弄竹风潇飒,坐对归巢鹤两三。”诗人通过听风弄竹,观鹤归巢,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灵动。风声、竹声、鹤鸣,构成了一曲自然的交响乐,让人沉醉其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最后,“不是习池多野兴,山公那得屡停骖。”引用了晋代名士山涛(字季伦)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并非刻意追求野趣,而是因为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才得以多次驻足欣赏。这种对自然的亲近与尊重,是对传统文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友情、雅趣的深刻感悟,展现了明代文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是一首富有诗意与哲理的作品。
江南乐,春水红桥满城郭。
出门不用金马络,门前画船如画阁。
绿纱虚窗春雾薄,隔窗蛾眉秋水活,翡翠冠高罗袖阔。
楚舞吴歌劝郎酌,紫竹瑶丝相间作。
船头柳花如雪落,船尾彩旗风绰绰。
秉烛夜游随处泊,人生无如江南乐。
真乐不在酒,高吟岂为狂。
谁能采菊似陶令,篱东若待江州王。
陈仙紫霞客,脱洒吾所识。
天瓢不染人世香,曾向瑶台醉春色。
玉桃屡食王母笑,眉发千年若年少。
世人往往犹见之,对人但写空中辞。
长江滔滔九江水,江流注海无穷已。
锦肠光射虹影昏,未必尘浆可濡此。
阳春从昔和者稀,大音既发馀音低。
隋侯明月照车乘,纷纷鱼目空尘泥。
高阳小饮夸汉祖,伯伦荷锸终何补。
君不见餐霞楼上飞凤凰,酿玉蚁穴苍苔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