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通真际,尘尘秘藏开。
当头谁是主,撒手自为媒。
大海收毛孔,神珠隐蚌胎。
此时知佛祖,犹向外边来。
一念通真际,尘尘秘藏开。
当头谁是主,撒手自为媒。
大海收毛孔,神珠隐蚌胎。
此时知佛祖,犹向外边来。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核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独到见解和深邃理解。
首句“一念通真际”点明了禅宗追求的境界——通过单一的念头直通至真理的彼岸。这里的“真际”指的是宇宙的本源或真理的核心,强调了禅宗修行中对内心深处的探索与领悟。
“尘尘秘藏开”则进一步阐述了禅宗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认为每一个细微的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真理,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开启。这体现了禅宗重视现世生活,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的精神。
“当头谁是主,撒手自为媒”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生比作一场游戏,其中“当头”暗示人生的起点,“谁是主”则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人生的旅途中,谁是真正的主宰?“撒手自为媒”意味着放下一切外在的束缚和执着,自己成为连接自我与真理的媒介,即通过内心的觉醒和实践,实现自我超越。
“大海收毛孔,神珠隐蚌胎”这两句诗继续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将人生的修行比作大海吞噬细流,最终汇聚成海,象征着通过不断的修行和积累,最终达到心灵的广阔和深邃。同时,“神珠隐蚌胎”则暗示了在修行的过程中,真正的智慧和真理(神珠)隐藏于内心的深处,需要通过深入的探索和领悟才能发现。
最后两句“此时知佛祖,犹向外边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佛法并非在外在的追寻,而是在内心的觉醒和体验之中。即使在理解了佛法之后,也应认识到佛法的本质在于内心的觉悟,而非对外在形式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深刻阐述,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自我超越以及内在真理的探索,体现了宋朝禅宗文化的精神风貌。
秋蓬去故所,随风自东西。
人生遇时艰,移徙将安辞。
今兹别汝去,念汝不能携。
山川虽云远,音书肯尔稀。
不见林中鸟,晨飞暮相依。
勿为别离念,相共自有期。
暖日煦早春,好风拂柔枝。
万物豫天和,胡为常凄其。
努力以自爱,慰我桑榆时。
昨发于陵城,今过伏生里。
荒陇春不耕,残碑断犹峙。
饥兔走陂陀,惊鼠缘松杞。
缅怀祖龙时,生也为博士。
焚书识先机,遁迹归桑梓。
却徵甘草莱,传经赖女子。
衰贱固云然,渝节亦所耻。
鄙哉叔孙生,朝仪媚君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