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古时月,皎洁胜今时。
今人但见今月,也道似琉璃。
君看少年眸子,那比婴儿神彩,投老又堪悲。
明月不再盛,玉斧亦何为。约东坡,招太白,试寻思。
凭谁斫却,里面桂影数千枝。
忆在无怀天上,仍向有虞宫殿,看月到陈隋。
别有一轮月,万古没成亏。
听说古时月,皎洁胜今时。
今人但见今月,也道似琉璃。
君看少年眸子,那比婴儿神彩,投老又堪悲。
明月不再盛,玉斧亦何为。约东坡,招太白,试寻思。
凭谁斫却,里面桂影数千枝。
忆在无怀天上,仍向有虞宫殿,看月到陈隋。
别有一轮月,万古没成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您提供的内容与原文有所出入。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鉴赏:
诗人通过听闻古时的月亮比现在更加皎洁,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和赞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能看到眼前的月亮,却也感慨于其如琉璃般的清澈。接着诗人将这种美丽与少年时代纯净的眸子相比较,又不禁对老去后的生命感到哀伤。
"明月不再盛,玉斧亦何为" 这两句表达了时间流逝、月亮虽然依旧但已无法达到过去那种辉煌。"玉斧" 在这里象征着古代的器物,是用来比喻那些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
随后,诗人提到约请东坡(苏轼自称)和太白(李白的别称),试图寻找思念之情。通过想象中的斫凿,诗人描绘出桂花的影子在水中如同数千枝,这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最后两句"忆在无怀天上,仍向有虞宫殿,看月到陈隋。别有一轮月,万古没成亏"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历史时期的回忆,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天界,还是历史上的宫殿,都是一种对美好事物永恒追求的象征。而那"别有一轮月"则是超越时间限制的心灵寄托,那种美好永远不会消逝。
古人见善必疾书,常恐遗落无收拾。
况于守令司民风,重此一事更汲汲。
丰蔀幽茅有隐贤,青天杲日何由及。
且如林氏女郭家妇,天性坚贞世希有。
初笄入门方少年,桃叶桃花才十九。
姮娥在天常独居,倏忽神明敚其偶。
时犹女腹无遗娠,如梅未实杏未仁。
一心槁寒百不动,形骸已作全亡人。
与姑依依日相慰,无女无男从寡身。
嫁时钗头发玉采,今日笥底栖浮尘。
荼苦荠甘不自觉,视檗如饴亦可嚼。
行年三十六春秋,更老百龄终妇郭。
天生直绝识得明,夫家尊重父家轻。
宁父终岁不一往,往见伯叔心怦怦。
节妇无言非寡情,井水何曾答风声。
叔氏当朝老中丞,忠贞道气九垓横。
有侄女质酷相能,为女谈事天为清。
贾充冯道日改面,嗟尔男子之为生。
《郭节妇》【明·张琦(君玉)】古人见善必疾书,常恐遗落无收拾。况于守令司民风,重此一事更汲汲。丰蔀幽茅有隐贤,青天杲日何由及。且如林氏女郭家妇,天性坚贞世希有。初笄入门方少年,桃叶桃花才十九。姮娥在天常独居,倏忽神明敚其偶。时犹女腹无遗娠,如梅未实杏未仁。一心槁寒百不动,形骸已作全亡人。与姑依依日相慰,无女无男从寡身。嫁时钗头发玉采,今日笥底栖浮尘。荼苦荠甘不自觉,视檗如饴亦可嚼。行年三十六春秋,更老百龄终妇郭。天生直绝识得明,夫家尊重父家轻。宁父终岁不一往,往见伯叔心怦怦。节妇无言非寡情,井水何曾答风声。叔氏当朝老中丞,忠贞道气九垓横。有侄女质酷相能,为女谈事天为清。贾充冯道日改面,嗟尔男子之为生。
https://shici.929r.com/shici/2KBU4c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