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昆山英气发,卞氏琢成杂佩物。
非琚非珩如半月,九原曾伴苌弘骨。
瑰宝至竟难埋没,牧童失火重瞳掘。
剔除苔藓色怫郁,土华剥蚀不可扢。
雷纹夔篆细毛发,当年佩服联黼黻。
制为悬磬想抱屈,璜欲言之口终吃。
忆昔昆山英气发,卞氏琢成杂佩物。
非琚非珩如半月,九原曾伴苌弘骨。
瑰宝至竟难埋没,牧童失火重瞳掘。
剔除苔藓色怫郁,土华剥蚀不可扢。
雷纹夔篆细毛发,当年佩服联黼黻。
制为悬磬想抱屈,璜欲言之口终吃。
此诗《汉玉璜有制为悬磬以进者诗以咏之》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通过对一块汉玉璜的描述与赞美,展现了古代玉石工艺的精湛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首句“忆昔昆山英气发”,开篇即以昆山比喻玉石的产地,暗示玉石的珍贵与灵气。接着“卞氏琢成杂佩物”引用卞和献玉的故事,赞颂了玉石匠人的技艺高超,将普通的石头雕琢成了珍贵的佩饰。
“非琚非珩如半月,九原曾伴苌弘骨”两句,通过对比琚、珩两种玉器形状,形象地描绘了玉璜的独特形态,并借苌弘的故事,强调了玉石的神圣与价值。
“瑰宝至竟难埋没,牧童失火重瞳掘”则表达了即使在历经沧桑之后,这块玉璜依然被发现,其价值难以被忽视。接下来的“剔除苔藓色怫郁,土华剥蚀不可扢”描绘了玉璜出土时的状态,虽历经岁月侵蚀,但其色泽依旧鲜明。
“雷纹夔篆细毛发,当年佩服联黼黻”通过描述玉璜上的纹饰,展现了古代玉石雕刻艺术的细腻与复杂,以及与服饰装饰的紧密联系。
最后,“制为悬磬想抱屈,璜欲言之口终吃”以悬磬和玉璜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古代工匠智慧的敬仰,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汉玉璜的精美与历史价值,也体现了诗人对古代工艺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欣赏。
人生不满七尺躯,其志乃欲奠地维,立天枢。
智穷力竭安所就,里巷小儿往往起而笑其愚。
天不可作曲盖倚,地不可作磨盘舞。
夸父追日终野死,何况一夫蹇蹇欲与造物相撑拄。
北叟移山期子孙,上帝闻之畏其言。
吾徒作事须如此,要使精诚贯九阍。
行路难,行路难,君不见龙逄比干身已死,当时谁说有忠肝。
丞相不劝原必死,先书祭文数十纸。
待得燕山齿发归,同心不愧同乡里。
昔者宋玉师屈原,莫能直谏空招魂。
未知楚灭身何所,千古但有风流存。
何如庐陵王鼎翁,耻作机云作陈东。
心哀母老难许国,不然随殉柴市中。
虔州之水洪州驿,处处悲风寒凛栗。
义士相望四百年,歙州亦有江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