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会有尽,行止非自由。
止亦不可趣,行亦不可留。
如何柴桑叟,汲汲为此忧。
终年痛饮酒,冀以忘其愁。
吾身听物化,化及事则休。
当其未化时,焉能弃所谋。
有子亦须教,有田亦望收。
天心与人事,何息不周流。
我不离世间,而愿与天游。
焉能外亲戚,视之同聚沤。
乃知黄老书,不如孔与周。
人生会有尽,行止非自由。
止亦不可趣,行亦不可留。
如何柴桑叟,汲汲为此忧。
终年痛饮酒,冀以忘其愁。
吾身听物化,化及事则休。
当其未化时,焉能弃所谋。
有子亦须教,有田亦望收。
天心与人事,何息不周流。
我不离世间,而愿与天游。
焉能外亲戚,视之同聚沤。
乃知黄老书,不如孔与周。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钱澄之所作的《田园杂诗(其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首句“人生会有尽,行止非自由”揭示了生命的有限和命运的不可抗拒,接着通过“止亦不可趣,行亦不可留”强调无论停留还是前行,都无法逃避现实的流转。诗人以陶渊明自比,“柴桑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忧虑,借酒浇愁,试图忘却烦恼。
然而,诗人明白“吾身听物化”,人终究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使在未化之前,也不能放弃生活中的责任,如教育子女、期待田地的收获。他认识到,天道人事都在不断循环中,个人无法脱离世间,但可以寻求精神上的超脱,不将亲朋视为短暂的存在。
最后,诗人认为儒家思想优于道家,孔子与周公的教诲更有价值,表明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更倾向于积极入世,而非消极避世。整首诗寓哲理于日常生活之中,展现出诗人深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家家在吴山住,路入梅花最深处。
天空岁晚雪纷飞,绕屋寒香千万树。
花时日日醉花边,酒醒长吟花下眠。
听到翠禽啼欲断,任教明月照青天。
自从游宦京华久,梦绕花前与花后。
故山花发想依然,何逊才华已非旧。
霜台御史绣衣人,藏得横斜水面真。
一幅齐纨裁皎雪,笔端浑是玉精神。
萧斋冻雨檐花落,纸帐夜寒灯影薄。
恍然相对似还家,春信依稀生绿萼。
绿萼春生日渐多,故山归计尚蹉跎。
玉堂日赐宫壸酒,其耐梅花似雪何。
何当便赴看花约,莫待江天吹晓角。
诗成却向画中题,酒熟空思花下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