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通融万象尽皆深。
一切恬然无起灭,颠倒分别并从心。
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绝相离贪淫。
了了分明何所见,犹如病眼睹空针。
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
世间诸法如阳焰,行者慎莫致怨嫌。
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
行路难,路难微妙实无双。
若识六情空非有,众魔结贼自然降。
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通融万象尽皆深。
一切恬然无起灭,颠倒分别并从心。
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绝相离贪淫。
了了分明何所见,犹如病眼睹空针。
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
世间诸法如阳焰,行者慎莫致怨嫌。
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
行路难,路难微妙实无双。
若识六情空非有,众魔结贼自然降。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十六章《明魔怨》,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人生道路的艰难与修行的奥义。
开篇“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大道的探寻之难。接着,“通融万象尽皆深”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需要深入理解。诗人进一步阐述,一切事物都是自然和谐、无起无灭的状态,人们往往因为颠倒的观念和分别之心而迷失自我。
“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绝相离贪淫”,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寻找内心的平静,摆脱外在的相状和贪欲的束缚。诗人强调,内心了然分明,却仿佛病眼见到空中的针,形象地描绘了对真理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感。
“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告诫人们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法,避免被虚妄和痛苦所困扰。诗人接着指出,世间万物如同阳焰,短暂而虚幻,修行者应当谨慎,避免陷入怨恨与嫌隙之中。
最后,“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鼓励修行者以空灵之心审视自我,最终达到无上的佛道境界。诗人以“行路难,路难微妙实无双”总结,强调修行之路虽艰,但其微妙之处独一无二。
整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修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结茅远人村,破屋水半扉。
凉叶堕清响,空山转斜晖。
微官卧江汊,素心久依依。
十年天涯秋,摇落月芳菲。
马蹄岁月去,梦蝶东南飞。
平生丘壑志,有言辄乖违。
不如孤征鸿,春风自知归。
木落江城风露寒,坐惊芳岁逼彫残。
晚来自爱一杯暖,老去元无九日欢。
拟借灵均兰作佩,尚馀陶令菊堪餐。
平生遍插茱萸处,短梦悠悠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