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纲既不振,国姓赐沙陀。
遂据晋阳宫,表里收山河。
朱温一篡弑,发愤横雕戈。
虽报上源雠,大义良不磨。
竟得扫京雒,九庙仍登歌。
伶官陨庄宗,爱婿亡从珂。
传祚颇不长,功名诚足多。
我来雁门郡,遗冢高嵯峨。
寺中设王像,绯袍熊皮靴。
旁有黄衣人,年少神磊砢。
想见三垂冈,百年泪滂沱。
敌人亦太息,如此孺子何。
千载赐姓人,流汗难重过。
唐纲既不振,国姓赐沙陀。
遂据晋阳宫,表里收山河。
朱温一篡弑,发愤横雕戈。
虽报上源雠,大义良不磨。
竟得扫京雒,九庙仍登歌。
伶官陨庄宗,爱婿亡从珂。
传祚颇不长,功名诚足多。
我来雁门郡,遗冢高嵯峨。
寺中设王像,绯袍熊皮靴。
旁有黄衣人,年少神磊砢。
想见三垂冈,百年泪滂沱。
敌人亦太息,如此孺子何。
千载赐姓人,流汗难重过。
此诗《李克用墓》由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通过对李克用及其家族命运的描绘,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时代变迁的深刻影响。
首句“唐纲既不振,国姓赐沙陀”点明了李克用出身于沙陀部族,背景复杂,暗示其在唐朝末期动荡局势中的崛起。接着“遂据晋阳宫,表里收山河”描述了李克用如何凭借晋阳宫的战略优势,逐步扩大势力范围,控制了大片江山。
“朱温一篡弑,发愤横雕戈”则揭示了李克用面对后梁朱温篡位的挑战,他愤怒地举起战戈,表达了对权力更迭的不满和反抗。然而,“虽报上源雠,大义良不磨”一句转折,指出李克用虽然报了上源之仇,但其行为是否符合大义值得商榷。
“竟得扫京雒,九庙仍登歌”表明李克用最终成功平定京洛,恢复了秩序,九庙得以再次举行祭祀,象征着他的功绩得到了认可。然而,“伶官陨庄宗,爱婿亡从珂”两句则透露出李克用家族内部的悲剧,庄宗和从珂的去世,使得李克用的传祚之路并不长久。
“传祚颇不长,功名诚足多”总结了李克用的统治时间虽短,但其功勋卓著。最后,“我来雁门郡,遗冢高嵯峨。寺中设王像,绯袍熊皮靴。旁有黄衣人,年少神磊砢。想见三垂冈,百年泪滂沱。敌人亦太息,如此孺子何。千载赐姓人,流汗难重过。”通过作者亲临李克用墓地的感受,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切感慨,以及对其家族命运的同情与反思。
整首诗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融合了对人物性格、家族命运以及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展现了顾炎武作为历史学家兼文学家的独特视角。
趁时衫履,正新妆初罢。一颗珠球右襟挂。
羡娇藏金屋,醉敞琼筵,最好是、客去酒阑灯灺。
料香温枕畔,玉软衾窝,爱煞腰肢细堪把。
花笔属君家,快倩丹青,写鬓影春风图画。
从此后、应长伴才人,坐翠竹栏边,碧桃窗下。
起视重围,也抵算、繁星拱极。
尽诗句、乔生早咏,争传昔昔。
杯底牢愁堪得石,眼中人望今难十。
可奈何、佳节又端阳,归无日。将无乃,垢难涤。
莫须有,断凭臆。为尘根未净,药叉环逼。
牍背题词谁授我,水中捉月浑无迹。
劳夜来、花影拂清空,窗纱碧。
湘流碧玉。正浦云平处,翠松团屋。
世外仙源,归去来兮,三径丛兰更绿。
板舆惟道闲居好,浑不忆、禁钟边角。
只夜窗、听得书声,又似纺镫宵读。
万事如今莫问,且料理墙外,几株梅竹。
清绝湖南,枫树青青,分付楚累骚曲。
牧童钓客如相访,更休说、沧浪水浊。
尽流连,一片汀洲,稳放采菱舟宿。
早凉天,天欲暝。藻井桐阴青冷。
颓墙外,正机杼缫缫,做番凄景。一声尖、一声紧。
只有离人怕听。易添恨,恨渺渺予怀,天涯路梗。
还问王孙,何自苦、悲秋成病。
替螀絮雨,对蚻啼咽,有几许情韵,都在梦初醒。
倾耳惊心,更深人静。
最难忘、鸦髻儿时,篱落呼灯弄霜影。
病鹤敛奇翼,归燕睇空梁。
江南草绿千里,晦朔误阴阳。
筑室久荒三瓦,说法未安一把,尺宅自清凉。
好在张平子,重赋远山将。窌移宫,野骇徵,醉吟商。
幕天席地,何处走见二豪僵。
尘劫赤明诞谩,梦影清都显见,天地豁雷硠。
乞子青霞佩,方驾白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