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从泊头登岸入山喜尹澜柱铨部拿舟而来次韵二章·其二》
《从泊头登岸入山喜尹澜柱铨部拿舟而来次韵二章·其二》全文
明 / 释今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松杉万壑霭参差,目对飞云引兴奇。

归洞古龙霞自拥,啼人仙鸟语频移。

山公喜赴扁舟约,杜甫还吟补阙诗。

廊庙山林齐一致,碧萝千尺已成丝。

(0)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林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之景的幽静与神秘。首句“松杉万壑霭参差”,以“万壑”形容山峦之多,“霭参差”则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层次分明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深远而神秘的氛围。接着“目对飞云引兴奇”,写出了诗人面对飞云时的惊喜与兴致,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

“归洞古龙霞自拥,啼人仙鸟语频移”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山林的生动与神秘感。“归洞”暗示着山中有洞穴,可能隐藏着古老的故事或传说;“古龙”与“仙鸟”则增添了神话色彩,使画面更加丰富。诗人通过“霞自拥”和“语频移”这两个细节,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深敬畏与喜爱。

“山公喜赴扁舟约,杜甫还吟补阙诗”两句,运用典故,借用了历史人物山涛和杜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友情和文学创作的向往。山涛与杜甫虽是古人,但他们的精神与诗人产生了共鸣,使得诗人的情感得以延伸,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最后,“廊庙山林齐一致,碧萝千尺已成丝”两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诗人认为无论是身处庙堂之高还是隐居山林,内心的感受都是相通的,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文之间和谐统一的深刻理解。同时,“碧萝千尺已成丝”这一形象的比喻,既描绘了山中藤蔓的生长状态,也象征着诗人情感的细腻与深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林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巧妙引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文化深度的作品。

作者介绍

释今无
朝代:明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不出院僧

四远参寻遍,修行却不行。

耳边无俗语,门外是前生。

塔见移来影,钟闻过去声。

一斋唯默坐,应笑我营营。

(0)

相和歌辞.采莲曲二首·其二

采莲朅来水无风,莲潭如镜松如龙。

夏衫短袖交斜红,艳歌笑斗新芙蓉,戏鱼住听莲花东。

(0)

修西方十二时·其十二

鸡鸣丑,壮盛俄然即衰朽。

忙忙刹海更无亲,唯有弥陀独招手。

(0)

感遇

江乡十年别,京国累日同。

在客几多事,俱付酒杯中。

(0)

翁文尧员外捧金紫还乡之命雅发篇章将原交情远为嘉贶洎燕鸿陆犬楚水荆山又吐琼瑶逮之幽鄙虽涌泉思触逸兴皆虚而强韵押难非才颇愧辄兹酬和以质奖私

抟将盛事更无馀,还向桥边看旧书。

东越独推生竹箭,北溟喜足贮鲲鱼。

两回谁解归华表,午夜兼能荐子虚。

须把头冠弹尽日,怜君不与故人疏。

(0)

题李八百洞

太极之年混沌坼,此山亦是神仙宅。

后世何人来飞升,紫阳真人李八百。

(0)
诗词分类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诗人
吕本中 释印肃 谢榛 马钰 曹勋 陈曾寿 孙蕡 吴芾 岳珂 许南英 黄景仁 邹浩 文徵明 元好问 刘禹锡 董其昌 王慎中 释文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