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津河北流,嶭嶭两城峙。
春秋诸侯会,澶渊乃其地。
书留后世法,岂独讥当世。
野老岂知此,为予谈近事。
边关一失守,北望皆胡骑。
黄屋亲乘城,穹庐矢如猬。
纷纭擅将相,谁为开长利。
焦头收末功,尚足誇一是。
欢盟从此数,日月行人至。
驰迎传马单,走送牛车疲。
征求事供给,厮养犹珍丽。
戈甲久已销,澶人益憔悴。
能将大事小,自合文王意。
语翁无叹嗟,小雅今不废。
津津河北流,嶭嶭两城峙。
春秋诸侯会,澶渊乃其地。
书留后世法,岂独讥当世。
野老岂知此,为予谈近事。
边关一失守,北望皆胡骑。
黄屋亲乘城,穹庐矢如猬。
纷纭擅将相,谁为开长利。
焦头收末功,尚足誇一是。
欢盟从此数,日月行人至。
驰迎传马单,走送牛车疲。
征求事供给,厮养犹珍丽。
戈甲久已销,澶人益憔悴。
能将大事小,自合文王意。
语翁无叹嗟,小雅今不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战争后的凄凉景象,诗人通过对古今之变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和对英雄将领的怀念。开篇两句“津津河北流,嶭嶭两城峙”即设定了一种边疆地势的壮观景象,同时也隐含着战争的紧张气氛。
接着,“春秋诸侯会,澶渊乃其地”一句,诗人提到了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地点,这里的“春秋”指的是春秋时期,而“诸侯会”则是各国君主之间的聚会。通过这样的历史对比,诗人强调了当下战争场景与过去盛世的鲜明对照。
中间部分,“书留后世法,岂独讥当世”等句,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并不是仅仅为了批评当前的时代。这里的“书留后世法”指的是通过文献记载来传承治国理政的智慧。
下片,“野老岂知此,为予谈近事”等句,则转向了对边关战乱的描述,诗人通过“黄屋亲乘城,穹庐矢如猬”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紧张和军营生活的艰苦。
接下来,“纷纭擅将相,谁为开长利”等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将领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这里的“纷纷擅将相”可能是指那些无能或贪婪的将领,而“谁为开长利”则是在追问谁能够带来持久的利益。
后面的内容,“焦头收末功,尚足誇一是”等句,则反映了诗人对战争中英雄事迹的赞美,以及对于能在危难之际展现最后英勇的将士的尊敬。
尾段,“欢盟从此数,日月行人至。驰迎传马单,走送牛车疲”等句,描绘了和平协议达成后的场景,其中“欢盟”指的是各方之间的友好联盟,而“日月行人至”则是形容时间迅速流逝,人们纷纷前往。
最后,“征求事供给,厮养犹珍丽。戈甲久已销,澶人益憔悴”等句,表达了战争结束后物资供应的紧张,以及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而“能将大事小,自合文王意”则是说能够处理好重大事件与细节的人,是符合古圣先贤的治国理念。
全诗最后,“语翁无叹嗟,小雅今不废”一句,则表明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里的“小雅”指的是《诗经》中的乐府诗,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比较,表现出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英雄人物和文化传承的赞美。
一笑相携,且休管、兔升乌坠。
那更是,可人宾客,未饶崔李。
金叵罗中醽醁莹,玉玲珑畔歌珠缀。
望湖光、一片浸韶光,真双美。云絮襞,能纤细。
云彩聚,能黏腻。料出山归岫,等闲间尔。
碧沚风流人去后,石窗景物春深里。
算邯郸、客梦几惊残,炊犹未。
犹记长安,共攀折、琼林仙萼。
人已去,年年梅放,怨怀谁托。
和靖吟魂应未醒,补之画手何能摸。
更堪怜、老子此时来,愁难著。云昼晚,烟霄邈。
春欲近,风偏恶。早阑干片片,飘零相错。
邂逅聊拼花底醉,迟留莫管城头角。
且起居、魏卫国夫人,闻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