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处州刘学谕敔乃刘龙洲远孙便道拜龙洲墓于昆山作诗送之》
《处州刘学谕敔乃刘龙洲远孙便道拜龙洲墓于昆山作诗送之》全文
明 / 文徵明   形式: 古风

玉峰之阳荒古原,秋草数尺封寒云。

诗魂醉魄渺何许,山人尚识龙洲坟。

龙洲先生天下士,曾以危言犯天子。

肯缘禄豢倚时人,竟把残骸托知己。

彘肩斗酒意翩然,不见风流三百年。

诸孙沿牒下吴船,到此忍不相流连。

当日声华元不改,风雨荒祠俨犹在。

祭田修复勤故老,仆碑重立烦贤宰。

旁人怀古尚勤惓,况也博士诸孙贤。

源流不隔千里远,椒浆天假今朝缘。

精神恍惚如相授,父老追随为搔首。

谁云声迹不相闻,要识忠贤须有后。

宦途南北不终留,片帆又逐浙江流。

白云天际渺无极,梦魂常在玉峰头。

(0)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文徵明所作,名为《处州刘学谕敔乃刘龙洲远孙便道拜龙洲墓于昆山作诗送之》。文徵明通过对刘龙洲墓地的描绘与追忆,展现了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诗中开篇“玉峰之阳荒古原,秋草数尺封寒云”,描绘了一幅荒凉而静谧的景象,玉峰之阳的古原上,秋草覆盖,寒云笼罩,营造出一种深沉而肃穆的氛围。接着,“诗魂醉魄渺何许,山人尚识龙洲坟”两句,将读者引入对刘龙洲的追思之中,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先贤的怀念之情。

“龙洲先生天下士,曾以危言犯天子”赞扬了刘龙洲敢于直言的勇气和作为天下士的气节。“肯缘禄豢倚时人,竟把残骸托知己”则体现了他不为世俗所累,坚持自我,最终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真正理解和支持他的朋友。

“彘肩斗酒意翩然,不见风流三百年”通过描述刘龙洲与友人的聚会场景,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诸孙沿牒下吴船,到此忍不相流连”则表达了刘龙洲后代对先祖的敬仰之情,即使路途遥远,也要前来拜谒。

“当日声华元不改,风雨荒祠俨犹在”强调了刘龙洲的名声和影响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即使祠堂荒废,但其精神依然存在。“祭田修复勤故老,仆碑重立烦贤宰”表现了后人对刘龙洲的纪念与尊重,他们努力维护着先贤的遗志和记忆。

最后,“谁云声迹不相闻,要识忠贤须有后”表达了对刘龙洲及其后代的敬佩,认为真正的忠贤不仅存在于生前,更体现在他们的后代身上。“宦途南北不终留,片帆又逐浙江流”则是对刘龙洲一生漂泊不定命运的感慨。“白云天际渺无极,梦魂常在玉峰头”以自然景象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刘龙洲的思念之情,仿佛他的灵魂永远停留在那座山峰之上。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对刘龙洲墓地的描绘和对其生平事迹的追忆,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的坚守。

作者介绍
文徵明

文徵明
朝代:明   字:徵明   籍贯:因先世衡山   生辰: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
猜你喜欢

和惺予广文《初到壶园作》,即送其回袁州

萍踪欣会合,江馆耀秋辉。

我老如巢谷,君才比彦威。

冷官宜著作,尘梦已忘机。

春水袁江暖,壶园待尔归。

(0)

题《山水册》

凉飕夺炎埃,着意洗林壑。

云淡山骨瘦,溪清水势落。

相期访幽人,言践黄花约。

古渡正夕阳,沙明映略彴。

峰回石径开,轩然敞江阁。

缅怀阁中人,闭户读书乐。

良觌意未申,到门先忭跃。

回首看前津,来去船自若。

(0)

初夏过晚香圃口占柬主人翁·其二

匆匆春事付池萍,日日书丛映绿棂。

重到名园舒倦眼,转将清福羡园丁。

(0)

题谢子湘水部遗集

英年才望兆鹅湖,藉甚声名溢上都。

恨我同时交未得,读君遗集古为徒。

聪明天授由先泽,风雅人师异俗儒。

拟补千秋文苑传,清芬好与继前模。

(0)

和陈梅古同年见访次韵·其二

人生离合迹常奇,老去相逢力尚支。

却羡孤高能绝俗,棱棱风骨似当时。

(0)

新秋喜雨病起口占·其一

药力无灵郁不开,新凉一味待生回。

梧风忽醒南柯梦,我是阴阳铸过来。

(0)
诗词分类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诗人
滕珦 王嫱 梁焘 都穆 温峤 班婕妤 陈时政 叶法善 储瓘 吴少微 王和卿 李星沅 朱子奢 戴永植 辨才 黄定 刘时中 王韫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