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春重至西湖曲,不爱山青与水绿。
所爱别馆近林家,步步远尘树树玉。
设云处士今在否,我知斯人未免俗。
新得先生遗墨妙,日观不厌继以烛。
五诗神合暗香句,清峭雄浑无不足。
宜令东坡拜下风,健笔藏筋讵丰肉。
马迁死后良史无,峰色湖光皆实录。
即景合璧咏双绝,和吟岂谢巴人曲。
两贤同得社而祭,往往丛祠倚松竹。
所惜潜亦个中人,遥遥祗享柴桑菊。
好春重至西湖曲,不爱山青与水绿。
所爱别馆近林家,步步远尘树树玉。
设云处士今在否,我知斯人未免俗。
新得先生遗墨妙,日观不厌继以烛。
五诗神合暗香句,清峭雄浑无不足。
宜令东坡拜下风,健笔藏筋讵丰肉。
马迁死后良史无,峰色湖光皆实录。
即景合璧咏双绝,和吟岂谢巴人曲。
两贤同得社而祭,往往丛祠倚松竹。
所惜潜亦个中人,遥遥祗享柴桑菊。
此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题林逋诗帖真迹用卷中苏轼书和靖林处士诗后韵》。诗中描绘了对林逋(和靖)诗作的赞赏之情,以及对其诗风的深刻理解。
首句“好春重至西湖曲”点明地点为西湖,春回大地之时,诗人再次来到这里,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接下来“不爱山青与水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审美取向,更偏爱于林逋诗中的意境而非眼前的山水景色。
“所爱别馆近林家,步步远尘树树玉”进一步描绘了林逋诗中的场景,别馆近邻林家,每一步都远离尘嚣,仿佛置身于一片纯净的玉树之中,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设云处士今在否,我知斯人未免俗”则表达了对林逋人格的赞美,即便是在诗中,也难以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但其精神境界却超越了常人。
“新得先生遗墨妙,日观不厌继以烛”赞扬了林逋诗作的艺术价值,即使在阅读时需要借助烛光,也依然无法满足对诗作的欣赏与品味。
“五诗神合暗香句,清峭雄浑无不足”是对林逋诗作风格的高度评价,认为其诗如暗香一般,既清且峭,雄浑而不失细腻。
“宜令东坡拜下风,健笔藏筋讵丰肉”将林逋与苏轼相比较,认为林逋的诗作在艺术上超越了苏轼,其诗笔力刚健,内涵丰富,不浮夸。
“马迁死后良史无,峰色湖光皆实录”以历史上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为例,表达了对林逋诗作真实记录自然景观的赞赏。
“即景合璧咏双绝,和吟岂谢巴人曲”指出林逋诗作不仅能够独立成篇,还能与其他作品相得益彰,其艺术成就堪比古代巴人的音乐。
“两贤同得社而祭,往往丛祠倚松竹”提到林逋与苏轼两位诗人的作品常常被一同祭祀,他们的作品如同丛祠旁的松竹,长存不衰。
最后,“所惜潜亦个中人,遥遥祗享柴桑菊”表达了对林逋诗作中所蕴含的隐逸情怀的共鸣,同时也惋惜自己未能完全融入这种生活状态,只能通过诗作来遥遥享受。
整首诗通过对林逋诗作的赞美,展现了对古典文学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乾隆皇帝作为文人皇帝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地迥意森爽,秋水潆复流。
万柏夹修径,古松枝相樛。
寺门窈且深,台殿若云浮。
布席列笙歌,同心日遨游。
有时狎麋鹿,忽尔侣群鸥。
心旷境殊豁,山深吾可留。
不识簪缨贵,岂复茅茨羞。
山谷宜有灵,宾友此倡酬。
坐阅寒桂影,出门无所求。
多病欲无言,凄风感心曲。
十年侍明光,群书校天禄。
冠佩含春风,翱翔总鸾鹄。
素饱愧未湔,拾遗梦空触。
岂期挥翰手,欲展扶黎足。
竹简经蠹穿,胸襟被尘梏。
虽云日偃仰,亦复成局促。
非不思古人,知荣守其辱。
雅志良难酬,叹息声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