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不改色,草木不失性。
如何世上人,蒙养犹未正。
皇王既异治,帝伯不同政。
我欲观无始,端居执其柄。
江山不改色,草木不失性。
如何世上人,蒙养犹未正。
皇王既异治,帝伯不同政。
我欲观无始,端居执其柄。
这首诗《偶成》由明代诗人王渐逵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人为世界的对比,以及对理想治理状态的追求。
首句“江山不改色,草木不失性”,描绘了自然界永恒不变的美丽与生命力,山川依旧,草木依然保持着它们的本质和特性,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描述强调了自然界的纯净与不变,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多变形成了鲜明对比。
接着,“如何世上人,蒙养犹未正”一句,诗人转向对人类社会的反思。在这样的自然美景面前,为何世间之人仍未能得到正确的教化和引导,暗示了社会道德与自然法则之间的脱节,以及人类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皇王既异治,帝伯不同政”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统治者对国家治理的不同方式,指出尽管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核心都是为了维护秩序和治理国家。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思考,即无论何种形式的统治,其目的都应是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我欲观无始,端居执其柄”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探寻宇宙真理的渴望。他希望在静心的状态下,把握住治理国家乃至宇宙万物的关键,实现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秩序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对比,以及对理想治理状态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首哲理诗,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以及宇宙真理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