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诏还故山,江船复东下。
独帆如飞鸿,秋日照平野。
王侯赠新图,山水俨幽雅。
石崖天际高,茅屋长松下。
清香散佛龛,妙观了空假。
白云席上生,碧溜阶前泻。
神清境自閒,所适无取舍。
佳趣政在兹,健笔老能写。
乃知遗世情,独有还山者。
安得添我身,閒斋共潇洒。
奉诏还故山,江船复东下。
独帆如飞鸿,秋日照平野。
王侯赠新图,山水俨幽雅。
石崖天际高,茅屋长松下。
清香散佛龛,妙观了空假。
白云席上生,碧溜阶前泻。
神清境自閒,所适无取舍。
佳趣政在兹,健笔老能写。
乃知遗世情,独有还山者。
安得添我身,閒斋共潇洒。
此诗描绘了一位法师奉诏返回故山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水之美与内心的宁静。首句“奉诏还故山,江船复东下”点明了事件的起因,法师在接到诏令后乘船东行,返回山林。接着,“独帆如飞鸿,秋日照平野”两句以动态的画面和自然的光影,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诗人巧妙地将法师的孤舟比作飞翔的鸿雁,同时以秋日的阳光铺洒在广阔的田野之上,既烘托了法师归途的宁静,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接下来的几句“王侯赠新图,山水俨幽雅。石崖天际高,茅屋长松下”描绘了法师居住环境的清幽与雅致。王侯所赠之图,不仅展现了山水的壮丽与静谧,更寓意着法师心灵世界的纯净与高远。石崖高耸入云,茅屋掩映于长松之下,这样的场景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象征着法师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清香散佛龛,妙观了空假。白云席上生,碧溜阶前泻”则进一步深化了对法师内心世界的描绘。佛龛散发的香气,妙观中对空与假的领悟,白云在席上飘浮,碧绿的水流从台阶前倾泻而下,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法师修行的境界,也暗示了他对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最后,“神清境自閒,所适无取舍。佳趣政在兹,健笔老能写。乃知遗世情,独有还山者。安得添我身,閒斋共潇洒”表达了诗人对法师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法师的心灵世界是如此的纯净与自由,他的生活充满了自然的乐趣与智慧的光辉。诗人希望自己的灵魂也能像法师一样,远离尘嚣,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
整首诗通过对法师归山生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宁静,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与自然、心灵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累石欲拟山,附垠爱生竹。
半寻裁方沼,筒水注兹足。
鸂鶒游其内,焉知海鸥浴。
始收春葩丹,倏长夏条绿。
观物各自遂,抚时一何速。
深居有广思,纡履无远瞩。
圣出营世宁,哲潜避身辱。
高情或贻诮,散迹乃见局。
逝将从负樵,归老寒涧曲。
山浓树密春欲浮,农夫有事营西畴。
鹁鸪声歇风雨急,田塍滑澾如翻油。
牢披蓑衣紧系笠,浑身水流两股慄。
拣时浸种开稻包,心急鞭牛牛步急。
前年春寒再移秧,去年夏旱赤地荒。
东邻西保几人在,渠今尚得本身强。
低头无言心似苦,定愿五风十日雨。
禾头粒粒饱秋露,糠籺充肠米田主。
我家镜湖烟水湄,身虽不耕眼见之。
何人得此畎亩趣,短纸写出无声诗。
坐令展卷三太息,力穑莫供浮末食。
君看此辈终岁勤,返向沟中作捐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