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无尘竹径开,昔年曾伴戴颙来。
窗间半偈闻钟后,松下残棋送客回。
帘向玉峰藏夜雪,砌因蓝水长秋苔。
白莲社裹如相问,为说游人是姓雷。
石路无尘竹径开,昔年曾伴戴颙来。
窗间半偈闻钟后,松下残棋送客回。
帘向玉峰藏夜雪,砌因蓝水长秋苔。
白莲社裹如相问,为说游人是姓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寺生活图景,充满了淡远幽深之美。开篇“石路无尘竹径开”,就设定了一个清净无为的境界,古老的石路因少人行走而无尘土,旁边竹径微启,如同自然的守护者静默地观察着一切。
紧接着,“昔年曾伴戴颙来”一句,诗人回忆起过去与戴颙和尚一道前往清源寺的情景,这里透露出诗人对往日美好记忆的怀念。戴颙是唐代著名僧人,以其高风亮节而闻名于世。
“窗间半偈闻钟后,松下残棋送客回”,则描绘了寺内僧侣在窗前诵经听钟声,外面松树下散落着未完的围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又有些许寂寞。诗人通过这种细腻的笔触,把读者带入一个超然物外的境界。
“帘向玉峰藏夜雪,砌因蓝水长秋苔”,这里诗人用了对比手法,将室内的帘幕与山外的玉峰相比较,通过帘幕隐约可见的夜雪,以及墙基因潺潺溪水而生出的青苔,表现出了寺庙四季更迭的自然美感。
最后,“白莲社裹如相问,為说游人是姓雷”,则是在描写寺中的一场聚会,人们围坐一处,交谈着关于某位姓雷的游人的事迹。这里通过“白莲”这一细节,增添了一份清凉雅致的气氛。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也反映出了他对佛法与僧侣生活的向往和理解。这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艺术化的生命态度。
弄晴台馆收烟候,时有燕泥香坠。
宿酲未解,单衣初试,腾腾春思。
前度桃花,去年人面,重门深闭。
记彩鸾别后,青骢归去,长亭路、芳尘起。
十二屏山遍倚。任苍苔、点红如缀。
黄昏人静,暖香吹月,一帘花碎。
芳意婆娑,绿阴风雨,画桥烟水。
笑多情司马,留春无计,湿青衫泪。
黄图标清馆,紫诏戒鲰臣。
祗祓先三日,精明奉列真。
缇帷严宴室,琅菜盛齑珍。
鹄浴薰汤洁,龟存踵息匀。
金胥传漏箭,云襡换朝绅。
霞接浮丘袂,星瞻太乙神。
九光龙檠密,百和鹊樽新。
磬度松间籁,歌飘海底尘。
中天鸣素瑟,五鼓下琼轮。
祝册精衷道,沈榆拜席陈。
殿趋凫舄急,廊转羽旋频。
荐币冰纹滑,升樽玉液醇。
楼居排迥汉,歘驾返清晨。
习习灵风远,欣欣瑞木春。
祥氛披辇道,迟景上城闉。
宣室如垂问,鸿禧永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