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双鼠目,无事常含嗔。
宁骑山中虎,莫犯马上人。
灼灼双鼠目,无事常含嗔。
宁骑山中虎,莫犯马上人。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首句“灼灼双鼠目”以鼠眼明亮、机警的形象,隐喻那些时刻保持警觉、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与警惕的人。接着,“无事常含嗔”则揭示了这类人的性格特点——即使在平静之时,也常常带着一种不满或戒备的情绪,似乎对世界保持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后两句“宁骑山中虎,莫犯马上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这里将“山中虎”与“马上人”作为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的象征。“山中虎”代表的是自由、野性但相对孤独的生活方式;而“马上人”则象征着社会中的强者、权力者,他们拥有一定的地位和保护,生活相对稳定但可能受到束缚。诗人通过这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同时也对社会中的强者持有某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探讨了个体在面对社会规则和个人追求之间的抉择,以及对自由与安全的不同理解。它既展现了人性中对未知的好奇与警惕,又反映了对社会秩序的反思与批判。
风流昭代张宗子,寂寞当年丁令威。
少日秾华真一梦,重来景物已全非。
春明小结城南禊,秋晚仍旋汉上矶。
公去更无生事好,闭门风雨独思归。
去年暑雨钩盘,夜阑睡起同征辔。
今年芳草,齐河古岸,扁舟同舣。
萍梗孤踪,梦魂浮世。别离常是。
念当时绿鬓,狂歌痛饮,今憔悴、东风里。
此去济南为说。道愁肠、不醒犹醉。
多情北渚,两行烟柳,一湖春水。
还唱新声,后人重到,应悲桃李。
待归时,揽取庭前皓月,也应堪寄。
一别相逢十七春,颓颜衰发互相询。
江湖我再为迁客,道路君犹困旅人。
老骥骨奇心尚壮,青松岁久色逾新。
山城寂寞难为礼,浊酒无辞举爵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