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古制行,必中庸兮。降及末世,戾不通兮。
首阳柱下,更拙工兮。
惟古制行,必中庸兮。降及末世,戾不通兮。
首阳柱下,更拙工兮。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与末世的治国之道,表达了对张先生的哀悼之情。首句“惟古制行,必中庸兮”,强调了古代治理国家应遵循中庸之道。接着,“降及末世,戾不通兮”则指出到了后来的时代,这种正道却难以通行,暗含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后两句“首阳柱下,更拙工兮”,以首阳山和柱下的隐喻,象征着张先生的智慧与才能在现实中的不被理解或忽视,表达了对其才华未得施展的惋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张先生个人命运的哀叹,也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坚守正道者命运多舛的同情。
晓辞洛水滨,暮宿河之涘。
四野漫漫不见人,竟日止能行数里。
浑然天地为一色,渭水南北复何似。
五陵鹰犬争合围,十宅管弦初热耳。
连宵耿耿照鬓发,迎马点衣犹未已。
但得来年春麦熟,暂困泥涂复何耻。
农夫南亩未厌多,却入长安作泥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