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公隐牛侩,文休食马磨。
身则困空乏,道为如切磋。
昧者不知此,轻受郑灼唾。
遑乎欲奚为,况觅阳春和。
余惟素贱贫,学晚仍废惰。
念将求岁馀,要必取日课。
向来四方游,不办一室坐。
已深芜秽遭,更值雪霜挫。
兹行自栖迟,讵得嗟轗轲。
固殊南山归,敢曰东山卧。
胡为论知仁,乃复称同过。
我无归去辞,君有归来些。
君公隐牛侩,文休食马磨。
身则困空乏,道为如切磋。
昧者不知此,轻受郑灼唾。
遑乎欲奚为,况觅阳春和。
余惟素贱贫,学晚仍废惰。
念将求岁馀,要必取日课。
向来四方游,不办一室坐。
已深芜秽遭,更值雪霜挫。
兹行自栖迟,讵得嗟轗轲。
固殊南山归,敢曰东山卧。
胡为论知仁,乃复称同过。
我无归去辞,君有归来些。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次韵潘端叔送行二首》(其一)中的片段。诗人以潘端叔的送行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选择隐居生活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慨。诗中提到“君公隐牛侩”,暗指友人像古代的贤士那样,选择避开世俗的喧嚣,如同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般低调生活。而“文休食马磨”则是借典故表达友人追求精神层面的磨砺,如同文士研读经典,不求物质享受。
诗人感叹自己虽然也明白这些道理,但因贫穷和懒惰,未能像友人那样坚持学习和修身。他承认自己过去四处漂泊,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条件恶劣,又经受雪霜之苦。尽管如此,他决定改变现状,每日自我要求,不再抱怨困顿。诗人表示,他的归隐并非如陶渊明那样完全退出尘世,而是有所保留的,不同于潘端叔的彻底隐居。
最后,诗人质疑那些谈论知仁之道的人,为何还要称他们与自己有过相似的经历。他表明自己并无归隐的决心,而潘端叔的选择则显得更为决绝。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自省,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复杂情感和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煌煌帝王都,赫赫走群彦。
嗟汝独何为,闭门观物变。
微物岂足观,汝独观不倦。
牵牛与葵蓼,采摘入诗卷。
吾闻东山傅,置酒携燕婉。
富贵未能忘,声色聊自遣。
汝今又不然,时节看瓜蔓。
怀宝自足珍,艺兰那计畹。
吾归于汝处,慎勿嗟岁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