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卿一剑客,击筑游燕都。
许身太子丹,生死誓不渝。
文夫报知己,何惜此微躯。
悲歌度易水,慷慨自驱车。
匕首中铜柱,非由剑术疏。
报秦虽不济,千载仰雄图。
荆卿一剑客,击筑游燕都。
许身太子丹,生死誓不渝。
文夫报知己,何惜此微躯。
悲歌度易水,慷慨自驱车。
匕首中铜柱,非由剑术疏。
报秦虽不济,千载仰雄图。
这首诗《咏荆轲》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通过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其忠诚与勇敢的精神风貌。诗中首先点出荆轲的身份——一位剑客,他携带着击筑,漫游于燕国的都城,展现了他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和豪迈之气。接着,诗人描述了荆轲与太子丹之间的深厚情谊,两人誓死相随,体现了知遇之恩的回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悲歌度易水”这一场景,进一步渲染了荆轲赴秦前的慷慨激昂之情。易水边的壮别,不仅是一次生死离别的预演,更是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诗人以“慷慨自驱车”来描绘荆轲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的形象,充满了对英雄行为的赞美。
最后,“匕首中铜柱,非由剑术疏”一句,既是对荆轲刺秦失败的惋惜,也是对其勇气和决心的肯定。尽管最终未能成功刺杀秦王,但其英勇的行为和坚定的信念,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被后人铭记与敬仰。“报秦虽不济,千载仰雄图”则表达了对荆轲精神的崇高评价,认为他的事迹虽未达到预期目标,但其为国为民的壮志豪情,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
综上所述,《咏荆轲》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再现了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英勇形象,更深刻地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忠诚、勇敢与牺牲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深度。
我如云问鹤,久厌雕笼养。
子如海上鸥,初不婴世网。
胡为逐吾辈,饮啄劳俛仰。
得无坐书痴,遂尔生技痒。
欲于一毫端,而现诸万象。
重云连夏秋,雨点大如掌。
三州成巨浸,百水犹怒长。
仓忙揖我去,风蒲映飞桨。
有形天地问,浮萍依浩荡。
向也本非来,今焉亦非往。
临岐将何赠,诗境方渺莽。
幸子颇聪明,莫作离别想。
投耒从远游,牵世乖明略。
岂不有简书,未能置丘壑。
崇冈近盘互,春物纷照灼。
休沐集诸彦,迂趾惠前诺。
稍空林中尊,复咏霞上作。
迢迢历墟垄,靡靡瞰城郭。
修阳荫晴渚,野樱散朱萼。
抚时悼推斥,毕景顾栖托。
损益向子明,才能贾生薄。
眷言观岁寒,无将愧场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