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师睡三昧,有如饱叶蚕。
以睡作佛事,复名所住庵。
梦觉本何择,月行影在潭。
勿笑胁尊者,二子正同参。
阿师睡三昧,有如饱叶蚕。
以睡作佛事,复名所住庵。
梦觉本何择,月行影在潭。
勿笑胁尊者,二子正同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净明的僧人在庵中沉浸于深睡之中的景象。"阿师睡三昧,有如饱叶蚕",形象地表达了净明长老进入一种类似于禅定状态的深度睡眠,其安详自若如同吃饱后安然休息的蚕虫。"以睡作佛事,复名所住庵"则透露出这位僧人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睡庵”,暗示他可能认为沉思冥想和睡眠同样重要,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
诗中接着写道:"梦觉本何择,月行影在潭",表达了净明长老对现实与梦境、觉醒与入睡的态度,他似乎并不介意这些状态之间的区别。在夜深人静之时,只有月光照映在水潭之中,这是一个宁静而超然的场景。
最后两句"勿笑胁尊者,二子正同参",诗人提醒我们不要轻视那些看似平凡但其实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二子"可能指的是净明长老周围的两位弟子,他们正与师父一样地投入到精神修行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净明长老睡眠状态的描写,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在平静的心灵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禅宗对“心即是道”的强调,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能达到修行境界的认识。
冬山何有,松何郁连。山深见松,松深见烟。
白云此中出入,以接沧浪之天。
繇来樵牧牛羊地,不疑征人策马此中还。
征人策马此中还,手折松枝挂马鞯。
溪壑崩奔危马足,树石陵临侧马肩。
念马任劳为我逸,不忍恣心促辔鞭。
朝发城冈之窈谷,午发吉潭之冷渊。
自朝自午,乡关乃前。
拭目分关之水,潈流倒射何溅溅。
心亦不能居其后,身亦不能居其前。
尚忆去冬征魂此地悬,自春夏秋又一年。
无心万木多黄落,惟有山松日静坚。
无心万木难记忆,惟有山松岁寒待客旋。
叹息寒松此岁色,吾今乃知千载其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