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胡笳啸蓟门,万方玉帛罢朝元。
卢龙间道烦鸡羽,白虎何时上兽樽。
画衮圣人犹菲服,看花小吏自朱轓。
吞声野老无家别,兔麦凫葵满故园。
永夜胡笳啸蓟门,万方玉帛罢朝元。
卢龙间道烦鸡羽,白虎何时上兽樽。
画衮圣人犹菲服,看花小吏自朱轓。
吞声野老无家别,兔麦凫葵满故园。
此诗《悯乱诗十首(其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的社会动荡与人民的苦难,情感深沉,寓意深远。
首句“永夜胡笳啸蓟门”,以“永夜”形容夜晚之长,暗示战乱持续时间之久;“胡笳啸蓟门”则通过胡笳的悲鸣,形象地展现了边疆地区的凄凉景象和战争的残酷。接下来,“万方玉帛罢朝元”一句,以“万方”指代天下各地,表达了战乱导致的秩序崩溃,人们无法正常朝拜天子的情景,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
“卢龙间道烦鸡羽,白虎何时上兽樽”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战乱中的艰难环境。“卢龙间道”指的是通过险峻的卢龙山道行军,暗示战事的艰苦;“鸡羽”可能象征传递消息的信使,此处或暗指战事频繁,通讯困难。而“白虎何时上兽樽”则运用了古代礼仪中的元素,以“白虎”代表战神,暗示战乱未息,和平遥不可及。
“画衮圣人犹菲服,看花小吏自朱轓”两句,对比了统治者与普通百姓的不同境遇。前句“画衮圣人犹菲服”意为即使圣人也穿着朴素,暗含对统治者奢侈生活的讽刺;后句“看花小吏自朱轓”则描绘了小官吏们在战乱中依然维持着体面的生活,与民不聊生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吞声野老无家别,兔麦凫葵满故园”两句,直接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老人们在战乱中失去了家园,只能默默忍受,而故乡的土地上,野草丛生,一片荒凉。这两句深刻地反映了战乱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他们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人言萱草忧可忘,我见萱花忧倍结。
前日见之广陵堂,使我踌躇生彷徨。
追思孝宗十一年,此日何日风何颠。
沙飞石走人事变,摧我庭椿不少延。
小椿幸托萱花边,萱花覆荫尤多年。
虽然寒暑更相易,炎风烈日无颠连。
小椿虽渐长,未遇阳和天。
幸今天道复转璇,雨露相滋渐觉鲜。
小椿叶已茂,正欲还覆萱。
谁知萱花力已尽,一旦萎谢秋风前。
小椿小椿苦摧折,悠悠此恨何时竭。
东湖先生高且闲,造化在手开荆关。
春风吹林入笔底,树杪雨歇飞潺湲。
江光闪闪烁霞赤,沙鸟离离渡溪夕。
宛然鸡犬喧前村,疑有当年避秦客。
水亭春还花正香,渔翁坐钓青丝长。
落花一片迥波绿,不碍溪头白鸥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