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林到秋疏,林疏山更远。
起伏与高下,妙偈兼半满。
何须问迂倪,家法传北苑。
萧斋俯沧浪,伊谁此肥遁。
平林到秋疏,林疏山更远。
起伏与高下,妙偈兼半满。
何须问迂倪,家法传北苑。
萧斋俯沧浪,伊谁此肥遁。
这首诗描绘了董其昌的《疏林远山图》中的自然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秋天林木稀疏、山脉绵延的壮丽景色。
首句“平林到秋疏”,点明了画面的主题是秋天的林地,随着季节的更迭,林木变得稀疏,给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觉。接着,“林疏山更远”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山峦在稀疏的树林映衬下显得更加遥远,营造出一种深远的空间感。
“起伏与高下,妙偈兼半满”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山峦的起伏和高低比作佛经中的妙语,既体现了画家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也暗示了画面中蕴含着某种精神层面的追求。这里的“妙偈”指的是精妙的佛理或哲思,而“半满”则可能象征着宇宙万物的和谐与平衡。
“何须问迂倪,家法传北苑”两句,借用了历史人物倪瓒的名字,表达了对画家独特艺术风格的认可和推崇。这里“迂倪”指的不仅是倪瓒本人,也是指他所代表的文人画风,即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融合,追求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家法传北苑”则表明这种艺术传统已经传承到了画家所在的地域,即北苑,进一步强调了其艺术成就和影响。
最后,“萧斋俯沧浪,伊谁此肥遁”两句,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萧瑟的书房中,面对着广阔的江河,似乎在寻求心灵的解脱。这里的“萧斋”代表了隐逸生活的场所,“沧浪”则象征着广阔无垠的自然世界。整句话传达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林远山图》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还蕴含了对艺术、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广文无毡风撼颊,冻坐慈恩书柿叶。
乞米珍题矫龙凤,望粥娇儿闹鹅鸭。
不须欧家管城子,镂象雕犀作袍帢。
娥眉曼睩初丰容,一笑自粲非宝靥。
当时临池亦苦矣,烟苍雨暗漫襟袷。
几何白骨变黄泥,安用玉轴留华箧。
要当约略记姓名,作底碑傍坐疲苶。
我今姓名亦懒记,几砚尘埃卧羊鬣。
君诗求字得我惊,索金悬磬真所乏。
归田当赋觅桃诗,岂有来禽青李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