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久湮废,尧灾每大投。
汉曾通钜野,宋已赋黄楼。
近岁益淤垫,乘时欲酌筹。
安舆遵故路,减从指徐州。
永逸诚无术,预防要有谋。
策谁陈贾让,佑独吁阳侯。
所恃茭兮楗,还虞伏与秋。
未观愁弗置,观亦祗增愁。
禹迹久湮废,尧灾每大投。
汉曾通钜野,宋已赋黄楼。
近岁益淤垫,乘时欲酌筹。
安舆遵故路,减从指徐州。
永逸诚无术,预防要有谋。
策谁陈贾让,佑独吁阳侯。
所恃茭兮楗,还虞伏与秋。
未观愁弗置,观亦祗增愁。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将往徐州阅河命简亲王奇通阿率众护卫皇太后先至山东灵岩行宫驻跸减从登途八韵纪事》。全诗以“阅河”为主题,表达了乾隆皇帝在前往徐州视察黄河水情时的感慨和对治理黄河的深思。
首句“禹迹久湮废,尧灾每大投”,以古代治水的两位圣君禹和尧开篇,暗喻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灾害,引出治理黄河的重要性。接着,“汉曾通钜野,宋已赋黄楼”两句,通过历史上的黄河治理情况,展现了历代君主对黄河治理的重视。
“近岁益淤垫,乘时欲酌筹”点明了当前黄河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乾隆皇帝对此的忧虑。接下来,“安舆遵故路,减从指徐州”描述了乾隆皇帝亲自前往徐州视察黄河的决心。
“永逸诚无术,预防要有谋”表达了治理黄河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远规划和策略。接下来,“策谁陈贾让,佑独吁阳侯”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治理黄河策略的思考和对神灵的祈求。
“所恃茭兮楗,还虞伏与秋”则提到利用自然条件如茭草和楗木来辅助治理黄河,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最后,“未观愁弗置,观亦祗增愁”表达了面对黄河治理难题的复杂心情,既有希望也有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乾隆皇帝对黄河治理的深切关注,也体现了其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万篁径里,正翠滴篮舆,海霞初晓。寺门渐杳。
更明湖荡桨,镜波回抱。极目群峰,百变云容尽扫。
晚春好。问堤柳旧栽,添种多少。何事赢懊恼。
指绚碧亭台,俊游曾到。谢墩自小。
叹而今剩有,冷烟衰草。无限悲怀,且听莺啼树杪。
日西了。尽徘徊、晚花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