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地凌江峙碧峰,水云禅榻此相从。
解衣萝薜岩前石,倚被旃檀阁外钟。
三客并知非一世,两山回望有馀踪。
太虚为室时相见,岂为离忧日置胸。
拔地凌江峙碧峰,水云禅榻此相从。
解衣萝薜岩前石,倚被旃檀阁外钟。
三客并知非一世,两山回望有馀踪。
太虚为室时相见,岂为离忧日置胸。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山水画卷。诗人姚鼐以“拔地凌江峙碧峰”开篇,生动地勾勒出山峰高耸入云、直插天际的壮丽景象,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江水与碧峰的交融,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意境。
接着,“水云禅榻此相从”一句,将读者引入一个超脱世俗的禅意世界,仿佛在水云之间,有一张禅榻等待着心灵的栖息,暗示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宁静的心境。
“解衣萝薜岩前石,倚被旃檀阁外钟”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萝薜岩前的裸露与坦诚,与阁外钟声的悠扬形成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三客并知非一世,两山回望有馀踪”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三人在同一时刻相遇,却各自承载着不同的人生经历,这种超越时间的友谊,如同两山间的回望,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与情感的共鸣。
最后,“太虚为室时相见,岂为离忧日置胸”两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广阔与时间的无垠的感慨,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在浩瀚的宇宙中,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是短暂的,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却是永恒的追求,不因离别而忧愁,反而在每一次相聚中更加珍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美人种松柏,欲使低映门。
栽培虽易长,流恶病其根。
哀哉岁寒姿,肮脏谁与论。
竟为明所误,不免刀斧痕。
一遭儿女污,始觉山林尊。
从来觅栋梁,未省傍篱藩。
南山隔秦岭,千树龙蛇奔。
大厦若畏倾,万牛何足言。
不然老岩壑,合抱枝生孙。
死者不可侮,吾将遗后昆。
折为督邮腰,悬作山人室。
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滨石。
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不把琉璃闲照佛,始知无尽本无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