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院静,把琼箫吹彻,声声流水。
乐府新翻金缕曲,谁道唾壶敲碎。
翠黛轻颦,烟鬟斜亸,犹是裙钗辈。
高烧银烛,海棠花恐惊睡。
何意飘入青云,银河倒泻,乱见天花坠。
风透罗衣如纸薄,遮莫凝成红泪。
树底啼莺,花梢弄月,非梦兼非醉。
明朝窥镜,玉容添得憔悴。
梧桐院静,把琼箫吹彻,声声流水。
乐府新翻金缕曲,谁道唾壶敲碎。
翠黛轻颦,烟鬟斜亸,犹是裙钗辈。
高烧银烛,海棠花恐惊睡。
何意飘入青云,银河倒泻,乱见天花坠。
风透罗衣如纸薄,遮莫凝成红泪。
树底啼莺,花梢弄月,非梦兼非醉。
明朝窥镜,玉容添得憔悴。
这首《百字令》描绘了一幅深秋庭院中填词作画的雅致场景,充满了浓厚的古典韵味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首先,“梧桐院静”四字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梧桐叶落,秋风微凉,整个庭院显得格外幽静。接着,“把琼箫吹彻,声声流水”,以箫声模拟流水之声,不仅展现了音乐的美妙,也暗示了词人创作时的心境与灵感如同流水般自然流畅。
“乐府新翻金缕曲,谁道唾壶敲碎”两句,运用了典故,金缕曲为古代乐府名曲,唾壶敲碎则源自晋代名士王献之的故事,这里借以表现词人的创作热情与才华。翠黛轻颦、烟鬟斜亸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女子的娇羞与柔美,与上文的音乐形成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艺术创作的氛围。
“高烧银烛,海棠花恐惊睡”一句,通过银烛的光亮与海棠花的美丽,进一步渲染了夜晚创作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可能在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创作,对海棠花的敏感反应,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
“何意飘入青云,银河倒泻,乱见天花坠”几句,将创作的意境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仿佛词人的思绪如同天上的银河倒流,繁星点点,化作花瓣飘落,既展现了创作的灵感如瀑布般倾泻而出,又寓意着作品的高远与不凡。
“风透罗衣如纸薄,遮莫凝成红泪”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创作过程中情感的激荡与泪水的涌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在创作中的情感投入与内心世界的复杂。
最后,“树底啼莺,花梢弄月,非梦兼非醉”几句,以自然界的美好景象作为结尾,既是对创作环境的赞美,也是对创作状态的一种诗意描述,暗示了词人在创作中仿佛进入了梦境般的状态,既非现实亦非醉酒,而是心灵深处的自由与超脱。
“明朝窥镜,玉容添得憔悴”则以镜中人像的变化,收束全篇,既是对创作后身心疲惫的写照,也是对艺术追求者牺牲与付出的感慨,体现了古典文学中对美的追求与对创作艰辛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百字令》通过对秋日庭院中填词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词人创作时的激情、灵感与情感,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我行都梁窘风雪,史君喜事能留客。
瑞丰亭上一尊酒,渺渺郊原水初白。
峡中地褊常苦贫,政令愈简民愈淳。
本来无事只畏扰,扰者才吏非庸人。
都梁之民独无苦,须晴得晴雨得雨。
史君心爱稼如云,时上斯亭按歌舞。
歌阑舞罢史君醉,父老罗拜丰年赐。
圣朝尚实抑虚文,纵产芝房非上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