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安平泉》
《安平泉》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策杖徐徐步此山,拨云寻径兴飘然。

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

烹茗僧誇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

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0)
注释
策杖:拄杖而行。
徐徐:慢慢地。
凿开海眼:指开凿深井。
种出菱花:种植菱角。
烹茗:煮茶。
瓯泛雪:形容茶水清澈如雪。
炼丹人:修炼丹药的人。
陆羽:唐朝著名茶学家。
安平一片泉:指某个地方的泉水。
翻译
拄着拐杖慢慢走上这座山,拨开云雾寻找小径,心情轻松愉快。
不知是哪个朝代的人在这里凿出了深井,种出的菱角花已经无法计数。
煮茶的僧人夸赞茶水如雪般清澈,修炼丹药的人已化为仙骨。
当年陆羽虽有收集名泉的雅趣,却遗漏了这安平的一片泉源。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山中漫步的景象和心境。"策杖徐徐步此山,拨云寻径兴飘然"表明诗人手持禅杖,在这座山上缓慢行走,不断地掀开云雾寻找小路,内心充满了轻松自在的快乐。这里不仅写出了自然景物,更透露出诗人的超脱和自由。

"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则是对历史与时间的思考。"凿开海眼"可能指的是某个古人或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有着非凡的能力,能够洞察一切,而"知何代"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历史的好奇和探究。"种出菱花不计年"则是一种超脱世俗对时间流逝无常的态度,菱角代表了一种自然生长,不受世间时光的影响。

接下来的"烹茗僧誇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则是对宗教修行的一种描绘。"烹茗僧"可能指的是僧人在深山中品茶,"誇瓯泛雪"则是在强调那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而"炼丹人化骨成仙"则是道家修炼成仙的象征,通过炼丹和内心的修为,最终达到肉身脱变成仙的境界。

最后两句"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则是一种对历史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当年陆羽"指的是唐代茶圣陆羽,而"空收拾"可能是说陆羽曾经在这里品鉴过茶,但如今只留下了遗迹和传说。"遗却安平一片泉"则是在表明诗人对于这个地方的留恋,安平泉成为了记忆中的一片净土。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更融入了对历史、宗教修行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集哲理与艺术于一身的佳作。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三衢邂逅周月船论心数日临分赋此二首·其二

戎马相逢日,那知复此閒。

客愁诗莫遣,世事酒相关。

江上孤舟在,天隅两鬓斑。

更将忧国泪,满袖送君还。

(0)

有感六首·其五

陛下春秋盛,谦卑每责躬。

得无劳圣虑,犹未定储宫。

付托关神器,乾坤在至公。

早闻宣诏册,欢喜万方同。

(0)

觉溪八景·其三罗阜朝云

初生半崖阴,渐失双峰翠。

倏忽满太虚,苍生望霖雨。

(0)

花珠二绝·其一

雨细成珠琲,纷纷入绿花。

绿花无不湿,倾处又成波。

(0)

用秦少游韵二首·其一

春风花草绣林皋,索莫谁怜止酒陶。

晚学文章真末技,早知州县亦徒劳。

年光可叹石中火,人事休磨笑里刀。

分外更须贪富贵,如求兔角与龟毛。

(0)

岁时书事·其一

官居尽日閒,随意自消遣。

出门河水清,风定回长练。

烟林入画图,脱叶霜新绚。

景色为人妍,一岁知几变。

因思天地间,是处堪留恋。

指随襟袖寒,地气近淮甸。

归来吹青灯,峨冠看经传。

今人聊复尔,古人不可见。

(0)
诗词分类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诗人
赵雍 王实甫 谢庄 张廷玉 游酢 李开先 李百药 释宗演 鄂尔泰 裴夷直 吴兆骞 上官仪 杜审言 唐求 朱弁 王仁裕 商景兰 沈德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