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骑龙朝帝后,露湿铜仙古苔绣。
景初命名翁与仲,无复衣冠仍汉旧。
桓圭大剑高嵯峨,不动如山严镇守。
岂知屹立司马门,九鼎暗移司马手。
变迁陵谷亦何易,洛阳尘埃一回首。
因嗟宠辱非可常,世间何者为长久。
君不见后来荆棘埋铜驼,坐想失身横陇亩。
武皇骑龙朝帝后,露湿铜仙古苔绣。
景初命名翁与仲,无复衣冠仍汉旧。
桓圭大剑高嵯峨,不动如山严镇守。
岂知屹立司马门,九鼎暗移司马手。
变迁陵谷亦何易,洛阳尘埃一回首。
因嗟宠辱非可常,世间何者为长久。
君不见后来荆棘埋铜驼,坐想失身横陇亩。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皇帝出行的壮观场景,以武皇骑龙开篇,铜仙像被露水打湿,显得古老而庄重。"景初命名翁与仲"可能指的是两位重要的人物,他们见证了历史的更迭,但已无昔日的衣冠气象,暗示着时代的变迁。接着,诗人描述了象征权力的桓圭大剑,犹如高山峻岭般威严守护,然而最终却在司马门下见证政权转移,暗喻历史的动荡。
诗人感慨世事无常,陵谷变迁,提及洛阳的历史尘埃,暗示朝代兴衰的快速。他以铜驼被荆棘掩埋和司马手中转移九鼎为例,进一步强调了荣辱盛衰的瞬息万变。最后,诗人以"坐想失身横陇亩"作结,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深感叹,寓言式地揭示了权力更替与个人命运的脆弱性。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展现了宋诗的深沉韵味。
白玉笙,咸通十三年琢成。
琢成匠人十指秃,进奉明堂声妙曲。
当时应赐恩泽家,流传至煜煜好奢。
高堂日日听吹笙,不知国内非和平。
仁兵万众一旦至,国破苍黄笙堕地。
虽然讹缺未苦多,却落人间为宝器。
管长纤纤剥笋束,况值吴姬指如玉。
不见排星换掩时,自然天韵来相续。
昔时祸乱曲,今日太平歌。
兴亡不系白玉笙,但看君王政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