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峰踰万仞,众峰不敢并。
到此得大观,超然称心境。
扪星或低头,望日不引领。
分明见圆仪,恍惚凌倒景。
时月当坤阴,霜林肃而静。
雷池日夜乾,云雷殊未醒。
我欲回阳春,叩此祝融顶。
危峰踰万仞,众峰不敢并。
到此得大观,超然称心境。
扪星或低头,望日不引领。
分明见圆仪,恍惚凌倒景。
时月当坤阴,霜林肃而静。
雷池日夜乾,云雷殊未醒。
我欲回阳春,叩此祝融顶。
这首诗描绘了祝融峰的壮丽景色与诗人超脱的心境。首句“危峰踰万仞,众峰不敢并”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祝融峰的高度,仿佛它超越了万丈深渊,让其他山峰都显得渺小。接着,“到此得大观,超然称心境”表达了诗人站在如此壮丽景色之下的感受,心胸开阔,超然物外。
“扪星或低头,望日不引领”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他伸手触摸星辰,却也低下了头;仰望太阳,却并不急于引领它升起或落下,体现了他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内心的平静。
“分明见圆仪,恍惚凌倒景”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见的景象,圆仪可能指的是月亮,倒景则是指水中倒映的景象,诗人在这片壮丽的自然景观中,感受到了宇宙的和谐与自身的渺小。
“时月当坤阴,霜林肃而静”描述了特定时间的月色与霜林的宁静,营造了一种清冷而庄严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深沉。
“雷池日夜乾,云雷殊未醒”则通过对比,表现了自然界的动态与静态之美,雷声虽已停止,但云雾仍未散去,这种静中有动的景象,更增添了诗的意境。
最后,“我欲回阳春,叩此祝融顶”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份温暖与生机带回人间,向祝融神(传说中的火神)致敬,寓意着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好传递给更多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祝融峰的壮丽景色,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敬畏自然、追求心灵平和的精神境界。
共知欲老流年急,且喜新正假日频。
闻健此时相劝醉,偷闲何处共寻春?
脚随周叟行犹疾,头比萧翁白未匀。
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
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
行过关门三四里,榴花不见见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