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再次》
《再次》全文
明 / 王鏊   形式: 古风

世从有巢来,其变日以下。

高栋夸连云,琐琐何为者。

西戎闻有之,中古已甚寡。

既横木为门,复以板代瓦。

还愁雨如麻,最喜日色赭。

主人久登瀛,门外施行马。

不烦十家产,恰受两人坐。

制岂仿僧寮,材乃取市舸。

椎结碍弥明,小冠宜子夏。

名岂虚铁垆,价已踰玉斝。

每于公暇来,便觉素心写。

问谁来最多,恐莫如予也。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从远古到现代社会建筑变迁的景象,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演变。诗人以“世从有巢来”开篇,引出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的巢居到后来的高大建筑,反映了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接着,诗人列举了古代和中古时期建筑的特点,如“高栋夸连云”,形容古代建筑的雄伟壮观;“既横木为门,复以板代瓦”,描述了早期建筑的简单实用。同时,诗人也提到了西方的影响,“西戎闻有之”,表明外来文化对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影响。

诗中还提到现代建筑的特点,如“不烦十家产,恰受两人坐”,体现了现代建筑空间利用的高效;“名岂虚铁垆,价已踰玉斝”,暗示了现代建筑价值的提升。通过这些描述,诗人展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建筑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转变。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作为访客的特殊感受,“每于公暇来,便觉素心写”,在忙碌之余来到这样的建筑中,心灵得到了释放和净化。而“问谁来最多,恐莫如予也”,则以自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现代建筑的喜爱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建筑变迁的历史画卷,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描绘,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和个人审美情趣的变化。

作者介绍
王鏊

王鏊
朝代:明   字:济之   号:守溪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450—1524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猜你喜欢

虞美人·其一题二十四番花信风笺纸

东风次第来无尽。盼煞红桥信。崔娘梦里自呼名。

越是有头无尾越分明。阑干十二花枝午。

数了还重数。海棠睡后说魂消。

安得年年二月闰花朝。

(0)

虞美人·其三

词人可是花中雨。洒泪思金缕。系衣黄柳未成丝。

锦织惠娘秋寄远人诗。莺和燕说都人误。

九十青春去。旧依丝鬓落花风。

晚傍薄情郎处尽情红。

(0)

霓裳中序第一·其四咏茉莉

瑶台一剪雪。小朵冰莲和露拆。新沐绿鬟犹湿。

便彩缕细穿,佩纕亲结。柔枝遍掐。

认杨妃、纤爪痕迹。残妆卸、小花落枕,宝簟暗香袭。

乡国。岭南万里,与豆子、相思无别。

珍珠帷帐竞织,任啖麝瑶英,沁香肌骨。

春明坊里客。更小甑、浓薰建叶。

三杯后、傍花寻梦,梦化旧时蝶。

(0)

转应曲·其十七

今夕。今夕。记得仲秋十七。扇头有女乘鸾。

天上常仪镜圆。圆镜。圆镜。钗燕角巾厮并。

(0)

卜算子·其一

生长绿杨城,萧槭白杨树。

枉学朝云忏六如,不伴端明住。

鸾背六铢衣,亸袖禁风露。

禅智山光一段云,是妾还家路。

(0)

兰陵王·其二次韵代答

枕屏侧。小玉催人弄笛。

翻一曲、桃叶艳歌,恰似江南望江北。

凭栏酉到戌,删却,黄昏也得。

瑶阶静、梅萼半开,逗引疏香绣帘隙。含颦几朝夕。

且暗掐经珠,轻拭琴漆。芳心早许梁园客。

好佩玉双赠,镜菱双照,鸳鸯成就到头白。

忍蹙损莲额。脉脉。展兰席。叹刻画朝云,抛尽心力。

春宵一刻黄金百。待烛下重见,凤团亲擘。

教郎须记,绣枕畔,泪尚赤。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宋齐丘 刘将孙 廖融 尤棐 李林甫 陈澧 鲍桂星 灵澈 孙觉 潘之恒 李光地 崔遵度 丰稷 司马相如 李显 包融 花蕊夫人 杜琼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