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从有巢来,其变日以下。
高栋夸连云,琐琐何为者。
西戎闻有之,中古已甚寡。
既横木为门,复以板代瓦。
还愁雨如麻,最喜日色赭。
主人久登瀛,门外施行马。
不烦十家产,恰受两人坐。
制岂仿僧寮,材乃取市舸。
椎结碍弥明,小冠宜子夏。
名岂虚铁垆,价已踰玉斝。
每于公暇来,便觉素心写。
问谁来最多,恐莫如予也。
世从有巢来,其变日以下。
高栋夸连云,琐琐何为者。
西戎闻有之,中古已甚寡。
既横木为门,复以板代瓦。
还愁雨如麻,最喜日色赭。
主人久登瀛,门外施行马。
不烦十家产,恰受两人坐。
制岂仿僧寮,材乃取市舸。
椎结碍弥明,小冠宜子夏。
名岂虚铁垆,价已踰玉斝。
每于公暇来,便觉素心写。
问谁来最多,恐莫如予也。
这首诗描绘了从远古到现代社会建筑变迁的景象,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演变。诗人以“世从有巢来”开篇,引出人类居住环境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的巢居到后来的高大建筑,反映了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接着,诗人列举了古代和中古时期建筑的特点,如“高栋夸连云”,形容古代建筑的雄伟壮观;“既横木为门,复以板代瓦”,描述了早期建筑的简单实用。同时,诗人也提到了西方的影响,“西戎闻有之”,表明外来文化对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影响。
诗中还提到现代建筑的特点,如“不烦十家产,恰受两人坐”,体现了现代建筑空间利用的高效;“名岂虚铁垆,价已踰玉斝”,暗示了现代建筑价值的提升。通过这些描述,诗人展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建筑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转变。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作为访客的特殊感受,“每于公暇来,便觉素心写”,在忙碌之余来到这样的建筑中,心灵得到了释放和净化。而“问谁来最多,恐莫如予也”,则以自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现代建筑的喜爱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建筑变迁的历史画卷,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描绘,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和个人审美情趣的变化。
瑶台一剪雪。小朵冰莲和露拆。新沐绿鬟犹湿。
便彩缕细穿,佩纕亲结。柔枝遍掐。
认杨妃、纤爪痕迹。残妆卸、小花落枕,宝簟暗香袭。
乡国。岭南万里,与豆子、相思无别。
珍珠帷帐竞织,任啖麝瑶英,沁香肌骨。
春明坊里客。更小甑、浓薰建叶。
三杯后、傍花寻梦,梦化旧时蝶。
枕屏侧。小玉催人弄笛。
翻一曲、桃叶艳歌,恰似江南望江北。
凭栏酉到戌,删却,黄昏也得。
瑶阶静、梅萼半开,逗引疏香绣帘隙。含颦几朝夕。
且暗掐经珠,轻拭琴漆。芳心早许梁园客。
好佩玉双赠,镜菱双照,鸳鸯成就到头白。
忍蹙损莲额。脉脉。展兰席。叹刻画朝云,抛尽心力。
春宵一刻黄金百。待烛下重见,凤团亲擘。
教郎须记,绣枕畔,泪尚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