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堂茶退卷残经,竹杖芒鞋信脚行。
山尽路回人迹绝,竹鸡时作两三声。
禅堂茶退卷残经,竹杖芒鞋信脚行。
山尽路回人迹绝,竹鸡时作两三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片段,充满了宁静与自然之美。
首句“禅堂茶退卷残经”,描述了诗人结束了一天的禅修,饮茶之后,收起经书的情景。这里不仅体现了佛教修行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次句“竹杖芒鞋信脚行”,则展现了诗人漫步山林的自由自在。竹杖和芒鞋是古代文人登山访友或游历山水时常用的装备,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
第三句“山尽路回人迹绝”,描绘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最终消失在群山之中,人迹罕至。这既是对山林深处幽静环境的描绘,也隐含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竹鸡时作两三声”,以竹鸡的啼鸣作为背景音,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竹鸡的叫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却又不失和谐,仿佛在提醒着诗人,即使在最宁静的地方,生活也依然充满着自然的韵律与节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山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开年正月二十五,云是填仓节传古。
月令无徵谁所续,不妨我亦聊从俗。
田田面饼荷叶铺,戟戟韭芽玉针簇。
已欣嘉节兆丰年,更看韶光入华屋。
千斯万斯予所乐,讵侈玉食媮口腹。
忽忆编芦棚底人,三餐奚得充饘粥。
嗟嗟玉食虽甘忍饱独。
家无环堵宫,所至思买山。
何异俟河清,人寿期千年。
安得如古人,采山复临渊。
敬受十赉文,赉以北阪田。
岩栖高百层,老屋馀三间。
湖江流东西,竹木萦后前。
中央置讲堂,文史浩如烟。
歌风复蹈雅,乐死忘华颠。
此意恐蹉蛇,飞光去闲闲。
画饼不可食,诙谐聊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