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庐风雨暗柴荆,丘壑元无绂冕情。
一纪周南陪太史,八年书殿厕桓荣。
陈编岂待伤麟止,藻思那能倚马成。
空愧朱衣华发吏,玉堂三世见题名。
旧庐风雨暗柴荆,丘壑元无绂冕情。
一纪周南陪太史,八年书殿厕桓荣。
陈编岂待伤麟止,藻思那能倚马成。
空愧朱衣华发吏,玉堂三世见题名。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范祖禹的《初到玉堂》,表达了作者初入朝廷任职时的心情和感慨。首句“旧庐风雨暗柴荆”描绘了作者离开简陋居所,步入新环境时的背景,暗示着从乡村生活的质朴到官场的转变。接下来,“丘壑元无绂冕情”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隐逸生活的淡然态度,即使身在高位,也不忘本心。
“一纪周南陪太史,八年书殿厕桓荣”两句,通过“太史”和“桓荣”的典故,表明自己在学术研究上的积累和对前贤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资历和地位。诗人以桓荣自比,意在强调自己的学识和才能。
“陈编岂待伤麟止,藻思那能倚马成”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文采的自信,表示不必因外界的非议而停止创作,他的才思敏捷,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文章。
最后两句“空愧朱衣华发吏,玉堂三世见题名”中,“朱衣华发吏”指的是年老的官员,诗人自谦为这样的身份,但内心对能在三代玉堂(即翰林院)留下自己的名字感到自豪,流露出对仕途的认可和对自己学问的坚守。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去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作者的谦逊与自信,以及对学问和仕途的执着追求。
云气连山雨泻盆,莫投僧舍欲关门。
暂时洒扫宽行役,终夕崎岖入梦魂。
烦热暗消秋簟冷,烝濡未解夜灯昏。
二年游宦多劳苦,何日相従得细论。
野寺萧条厌客喧,雨披修竹乱纷然。
已因无食聊従仕,深悟劳生不问禅。
未至莫忧明日事,偷闲且就此宵眠。
天明归去芒鞋滑,虽有藤舆懒上肩。
辙幼従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
”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
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従来徐,留百余日。
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