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儒抱积怨,发愤于陈王。
艰难负礼器,卒与涉俱亡。
匹夫苟建义,瓦合亦非尝。
礼乐所凭依,缙绅为之倡。
涉亦圣人徒,能知孔鲋良。
先置博士官,以甲为纪纲。
用人先诸儒,文学已有光。
惜哉昧行兵,破灭成苍黄。
鲁儒抱积怨,发愤于陈王。
艰难负礼器,卒与涉俱亡。
匹夫苟建义,瓦合亦非尝。
礼乐所凭依,缙绅为之倡。
涉亦圣人徒,能知孔鲋良。
先置博士官,以甲为纪纲。
用人先诸儒,文学已有光。
惜哉昧行兵,破灭成苍黄。
此诗《咏古(其十五)》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创作。诗中描绘了历史人物陈王和鲁儒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礼乐和儒家思想的坚守与实践。
首句“鲁儒抱积怨,发愤于陈王”,点明了主角之一鲁儒因不满而对陈王表达愤慨。接着,“艰难负礼器,卒与涉俱亡”描述了鲁儒在困境中仍坚持携带象征礼仪的物品,最终与陈王一同走向灭亡的命运。这反映了坚守原则与理想在现实中的艰难与牺牲。
“匹夫苟建义,瓦合亦非尝”表明即使是普通人,如果建立正义,也能团结众人。这里强调了个人信念的力量,即使力量微小,也能汇聚成强大的集体意志。
“礼乐所凭依,缙绅为之倡”指出礼乐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缙绅(即士大夫阶层)应倡导并维护这些传统。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于社会和谐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涉亦圣人徒,能知孔鲋良”提到陈王也是孔子门徒,能够理解孔子的教诲。这表明尽管陈王最终失败,但他的行为依然体现了对儒家智慧的尊重与追求。
“先置博士官,以甲为纪纲”说明陈王在政权建立之初就重视教育,设立博士官作为知识与学术的领导,以甲(可能指某种制度或标准)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
“用人先诸儒,文学已有光”强调了陈王在选拔人才时优先考虑儒学学者,这使得文学与学术领域得到了发展与繁荣。
最后,“惜哉昧行兵,破灭成苍黄”表达了对陈王因采取军事行动而导致失败的惋惜之情。整个诗句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个人信念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屈大均对历史深刻的理解与反思。
二妙诗情仆命骚,戏驱万象入甄陶。
三休亭上频回首,八节滩中稳著篙。
巢幕祇应怜乳燕,戴山谁复笑灵鳌。
也知廊庙须公等,宁羡华堂数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