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忆少年.秋日登保安寺佛阁》
《忆少年.秋日登保安寺佛阁》全文
清 / 陈维崧   形式: 词  词牌: 忆少年

半村红蓼,半村乌桕,半村黄叶。

寺楼偏作势,欲斜穿山胁。

槛外霜枫眠正贴,被西风陡添鳞鬣。

阁中僧夜语,有猿吟相接。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登高远眺的生动画面,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季乡村的自然景色和寺庙的宁静氛围。

首先,“半村红蓼,半村乌桕,半村黄叶”三句,诗人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秋季植物——红蓼、乌桕和黄叶,通过“半村”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乡村景象。红蓼的鲜艳、乌桕的深沉与黄叶的金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富有生机的画面。

接着,“寺楼偏作势,欲斜穿山胁”两句,将视线转向了远处的寺庙。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寺楼以动态感,仿佛它正要穿越山峰,展现出寺庙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地位和气势。

“槛外霜枫眠正贴,被西风陡添鳞鬣”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霜枫在寒霜的覆盖下显得更加静谧,仿佛正在沉睡;而西风的吹拂,使得枫叶如同鱼鳞般密集地贴附在树枝上,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秋季的风韵。

最后,“阁中僧夜语,有猿吟相接”两句,将视角转回寺庙内部。夜晚,僧人在阁中交谈,其声音与远处山林中的猿啼声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这种和谐共生的场景,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暗示了佛教文化中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融合的理念。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展现了秋季乡村的美丽风光和寺庙的宁静氛围,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陈维崧

陈维崧
朝代:清   字:其年   号:迦陵   籍贯:宜兴(今属江苏)   生辰:1625~1682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
猜你喜欢

通簪

汗随低首沛如淋,散髻斜横得此簪。

冰箸玲珑清吹入,月痕依约墨云深。

孤标不作附炎态,虚腹宁无利物心。

微眇弃馀能适用,何殊敝帚直千金。

(0)

送刘玉成之杭

钱塘之景天下无,我昔未游知画图。

吴山阑槛神仙壶,沙河灯火锦绣衢。

四城翠翘上灵隐,万象画舫游西湖。

孤峰梅花白雪庐,大堤杨柳黄金株。

百年风物未尽改,游子那得闻其初。

钱王觚棱堕秋芜,赵家宫殿佛鼓喧朝晡。

西风吹潮落越峤,夜角呼月沈姑苏。

刘郎妙趣世希有,五色灿烂披珊瑚。

请君一往览古昔,酹以千斛之酒鹅黄酥。

写以文考赋鲁城之笔千万字,吹以东坡吊孟德之箫声呜呜。

归来锦囊压蹇驴,与君共簸明月珠。

(0)

山居即事四首·其一

井口橘依堑,井头桃覆屋。

山家秋日晏,闭门数修竹。

(0)

旦坐对客

夜久听寒雨,坐来星满天。

重雾被原野,漫漫白于毡。

五更雨复集,急洒惊客眠。

岂意今日霁,旭暾如黄绵。

相对庭树下,满倾药玉船。

万事且勿虑,苍天工转旋。

(0)

庚午冬留淦州忆亡孙凤二首·其二

快意每不至,伤心来自多。

十年五痛哭,安得鬓不皤。

之子入梦想,长眉双颊酡。

魂气既何之,耳侧犹弦歌。

月上高林枫,月落幽社萝。

怪魑攫人命,阴壑森蛟鼍。

吾闻圣明时,沴不干太和。

重华不可溯,千古当奈何。

(0)

友人拟古乐府因题十绝句·其三

生爱东邻女,蛾眉画不如。

近来机杼废,临得右军书。

(0)
诗词分类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诗人
李贽 刘永济 张居正 阮籍 罗邺 刘学箕 袁枚 汪懋麟 崔致远 蔡松年 吴存 徐釚 傅察 龚翔麟 张乔 魏学洢 李若水 张伯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