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村红蓼,半村乌桕,半村黄叶。
寺楼偏作势,欲斜穿山胁。
槛外霜枫眠正贴,被西风陡添鳞鬣。
阁中僧夜语,有猿吟相接。
半村红蓼,半村乌桕,半村黄叶。
寺楼偏作势,欲斜穿山胁。
槛外霜枫眠正贴,被西风陡添鳞鬣。
阁中僧夜语,有猿吟相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登高远眺的生动画面,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季乡村的自然景色和寺庙的宁静氛围。
首先,“半村红蓼,半村乌桕,半村黄叶”三句,诗人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秋季植物——红蓼、乌桕和黄叶,通过“半村”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乡村景象。红蓼的鲜艳、乌桕的深沉与黄叶的金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富有生机的画面。
接着,“寺楼偏作势,欲斜穿山胁”两句,将视线转向了远处的寺庙。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寺楼以动态感,仿佛它正要穿越山峰,展现出寺庙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地位和气势。
“槛外霜枫眠正贴,被西风陡添鳞鬣”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霜枫在寒霜的覆盖下显得更加静谧,仿佛正在沉睡;而西风的吹拂,使得枫叶如同鱼鳞般密集地贴附在树枝上,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秋季的风韵。
最后,“阁中僧夜语,有猿吟相接”两句,将视角转回寺庙内部。夜晚,僧人在阁中交谈,其声音与远处山林中的猿啼声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这种和谐共生的场景,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暗示了佛教文化中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融合的理念。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展现了秋季乡村的美丽风光和寺庙的宁静氛围,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
钱塘之景天下无,我昔未游知画图。
吴山阑槛神仙壶,沙河灯火锦绣衢。
四城翠翘上灵隐,万象画舫游西湖。
孤峰梅花白雪庐,大堤杨柳黄金株。
百年风物未尽改,游子那得闻其初。
钱王觚棱堕秋芜,赵家宫殿佛鼓喧朝晡。
西风吹潮落越峤,夜角呼月沈姑苏。
刘郎妙趣世希有,五色灿烂披珊瑚。
请君一往览古昔,酹以千斛之酒鹅黄酥。
写以文考赋鲁城之笔千万字,吹以东坡吊孟德之箫声呜呜。
归来锦囊压蹇驴,与君共簸明月珠。
快意每不至,伤心来自多。
十年五痛哭,安得鬓不皤。
之子入梦想,长眉双颊酡。
魂气既何之,耳侧犹弦歌。
月上高林枫,月落幽社萝。
怪魑攫人命,阴壑森蛟鼍。
吾闻圣明时,沴不干太和。
重华不可溯,千古当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