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烧华烛列铜盘,小竹檠新剔起看。
偶结红花如自笑,但留青燄益人寒。
油边鼠迹时三过,卷里萤尸近半乾。
愿托光明通般若,夜深惟见戒僧坛。
休烧华烛列铜盘,小竹檠新剔起看。
偶结红花如自笑,但留青燄益人寒。
油边鼠迹时三过,卷里萤尸近半乾。
愿托光明通般若,夜深惟见戒僧坛。
此诗描绘了一盏油灯在夜晚的静谧与庄严氛围中,散发出微弱而持久的光芒。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灯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景象和情感。
首句“休烧华烛列铜盘”,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豪华装饰的摒弃,强调了朴素与简朴之美。接着,“小竹檠新剔起看”描绘了点燃灯烛的过程,新剔起的竹制灯架,简洁而雅致,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
“偶结红花如自笑,但留青燄益人寒。”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灯焰比作“红花”,仿佛在微笑,而“青燄”则在寒冷的夜晚带来一丝温暖。这种生动的比喻,不仅展现了灯的形态美,更赋予了它情感色彩,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孤独的氛围。
“油边鼠迹时三过,卷里萤尸近半乾。”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灯油在长时间燃烧后,油边留下老鼠的痕迹,而书卷中的萤火虫尸体也已干涸。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最后,“愿托光明通般若,夜深惟见戒僧坛。”表达了诗人希望这盏灯能照亮心灵,传递智慧(般若),在深夜里,只有戒律僧侣的坛场被这微光所照耀。这一句深化了主题,将对灯的赞美上升到精神层面,寄托了对智慧、修行和内心的纯净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灯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物理形态的美,更蕴含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谁平读书琅琅然,四山响答皆清圆。
山空无人渡双涧,更与流水相潺湲。
冻云压山吹不皱,云际棱棱展瑶甃。
广庭万舞乱零飞,老枝檠重如僧瘦。
吞蟾缟夜洞八窗,弗烦冻手挑残釭。
蝇头万字不足数,囧囧寒入青眸双。
辨才昔与参寥子,秣马问途端自此。
要汝勇追龙象躅,为我辛勤十年读。
伟观如伟人,特立万夫上。
胸中九云梦,浩然老益壮。
挂窗著孤山,排闼数秦望。
平湖宜阴晴,西子亦澜浪。
江潮齐晦朔,海若见情状。
由来非地献,亦复岂天相。
谁将万象影,幻此千幅怅。
悠然会真意,何以堪俗况。
曲阑供小立,双眸纵遐放。
空濛辨畛畦,平漫分趣尚。
外则尽诸物,内则了诸妄。
何妨水涵空,勿使云塞向。
不须陋狭隘,更复事宽旷。
湛此一寸虚,秘发千古藏。
吾闻先进之野人,耕养之外三年通一经。
区区三六一十有八载,六经未必皆知津。
猎猎牙签三万轴,当时想见从头读。
若将有限趁无穷,偃鼠饮河徒满腹。
何如一笑俱忘言,文字洗空如露蝉。
等闲一嗅尽其要,萧郎馀习三生前。
万卷堂中浩如海,一点胸中无芥蒂。
茏葱初日上阑干,坦腹便便日中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