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憎窈窕教无子,天为妖娆不与香。
尽日含毫难比兴,花中应是卫庄姜。
春憎窈窕教无子,天为妖娆不与香。
尽日含毫难比兴,花中应是卫庄姜。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作品,名为《海仙花诗(其二)》。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精美,体现了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
“春憎窈窕教无子”,这里借用古代传说中窈窕之地,不育生子的神话,表达对生命和生殖的渴望与哀愁。春天本应万物复苏、繁衍生息,但在诗人眼里,却是缺乏生机的象征。
“天为妖娆不与香”,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生命力的缺失,天空中没有散发着花香的美好景致。这里的“妖娆”通常指的是奇异而美好的气息,但在此处却被解读为一种缺乏生机的状态。
“尽日含毫难比兴”,诗人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力无法与之相比的心情。这里的“含毫”形象地描述了花朵吸收阳光雨露的精致画面。
最后,“花中应是卫庄姜”,诗人通过设想花朵中可能居住着古代传说中的美女——卫庄姜,来表达自己对于美好生命力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卫庄姜”象征着绝世佳人的形象。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独特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生命力与美好的深切感悟,以及对生殖与繁衍的复杂情感。诗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触及、遥不可及的哀愁感。
建子玉杓直,黄昏月如霜。
除道启柴扃,客来巾履忙。
满炷寒缸油,共此书檠光。
平生卜邻愿,何意登我堂。
定交吾岂敢,南荣惭伯阳。
执手道古作,遗篇记河梁。
破窗风鸣悲,孤客多慨伤。
危肠不救饥,我诗安得昌。
成章类村歌,但可侣牛羊。
收功翰墨薮,微子谁能良。
开卷得雅音,玉銮导旂常。
闭户坐相念,雪深梅暗香。
四十踰四髭始黄,手持汉节临大荒。
舆疾归来皮骨在,两鬓尚作青丝光。
俛仰行年四十九,万里南驰复西走。
斑斑颔下点吴霜,犹可芟夷诳宾友。
屈指如今又十年,两年惫卧秋风前。
人生血气能几许,不待览镜知皤然。
长安后辈轻前辈,百方染药千金卖。
烦撋包裹夜不眠,无奈露头出光怪。
病翁高卧门长扃,垂雪毵毵骨更清。
儿童不作居士唤,唤作堂中老寿星。
万象当楼黼绣张,阑干一士立苍茫。
云堆不动山深碧,星出无多月淡黄。
宿鸟尽时犹数点,归鸿惊处更斜行。
松陵政有鲈鱼上,安得长竿坐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