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虞后院伏枭雄,却向中原图远功。
未必美人曾误国,君王自弃馆娃宫。
不虞后院伏枭雄,却向中原图远功。
未必美人曾误国,君王自弃馆娃宫。
这首诗《灵岩咏古八首(其一)馆娃宫》由晚清女诗人吴妍因创作,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思考。
首句“不虞后院伏枭雄”,以“不虞”二字开篇,暗示了意外与危险的存在,而后“后院伏枭雄”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隐藏在看似平静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暗指历史上的某些权臣或篡位者,他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崛起,颠覆既有的政治格局。
次句“却向中原图远功”,转折之意明显,从对潜在威胁的警惕转向对野心家企图征服更大版图的描述。“中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权力与影响力的集中地,“图远功”则表达了这些野心家不仅满足于现状,更渴望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实现更大的政治抱负。
第三句“未必美人曾误国”,直接引用了历史上著名的“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典故,但在此处诗人将视角转向了对“美人误国”这一传统观念的质疑。通过“未必”二字,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因果关系的反思,暗示了国家兴衰并非完全取决于女性的影响,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最后一句“君王自弃馆娃宫”,则将矛头指向了君主自身。馆娃宫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妃西施所建的宫殿,此处借以比喻君王沉迷于享乐,忽视国家大事。诗人通过这句话强调了君主个人行为对国家命运的直接影响,批评了君王因贪图安逸而疏于治理国家的现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和深邃的思考,揭示了权力、野心、女性与君主个人行为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仙人药苗化为鱼,身虽纤细味丰腴。
土人涉溪如采荇,以布为网犹恐疏。
不比吴王耽嗜鲙,松江千古留腥滓。
好似春茶枪与旗,俯视银条不足数。
人生所乐在家乡,何必定食河之鲂。
琴高仙游不可蹑,自向昆崙朝玉皇。
玉皇一笑倚天末,乞与五湖任囊括。
扁舟烟雨归去来,卧听鱼槎声濊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