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与我共天涯,若到沧溟始是家。
晓渡换舟惊宿雁,暮林系马散栖鸦。
山童老木才馀骨,潮落寒汀半露沙。
只恐行人不著眼,一川秋色在芦花。
清江与我共天涯,若到沧溟始是家。
晓渡换舟惊宿雁,暮林系马散栖鸦。
山童老木才馀骨,潮落寒汀半露沙。
只恐行人不著眼,一川秋色在芦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山水画面,诗人以独特的情怀与自然融合,表现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生活自由的向往。
“清江与我共天涯,若到沧溟始是家。”开篇两句已设定了全诗的意境,诗人将自己与清澈的江水相连,表达了对自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沧溟"在这里不仅是一处地名,更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只有到达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家。
“晓渡换舟惊宿雁,暮林系马散栖鸦。”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日出而行、夜落而息的生活场景。"宿雁"和"栖鸦"都是野趣盎然的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生动性,也反映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状。
“山童老木才馀骨,潮落寒汀半露沙。”这里写出了山林间的静谧与荒凉,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沧桑。"山童"可能是指山中的孤独行者,而"老木"则象征着岁月的痕迹和生命力的坚韧。
“只恐行人不著眼,一川秋色在芦花。”尾句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美景的珍惜之情,担心过往行人未能留意这一幕幕秋色,而那一川流水中的秋色,却静静地藏匿于芦花之间,等待有心人去发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乡的无限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