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人非故土,带郭喜幽居。
浅俗情多畏,新知意尚疏。
负暄胜构火,汲井足滋疏。
二物关身外,悠悠谢里闾。
避人非故土,带郭喜幽居。
浅俗情多畏,新知意尚疏。
负暄胜构火,汲井足滋疏。
二物关身外,悠悠谢里闾。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离尘嚣,选择幽静之地居住的心境。首句“避人非故土”,透露出诗人对喧嚣尘世的厌倦,宁愿远离故乡的热闹,寻找心灵的宁静之所。接着,“带郭喜幽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喜爱,特别是那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浅俗情多畏,新知意尚疏。”这两句揭示了诗人对于人际交往的微妙态度。他对于世俗的情感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新结识的朋友也保持着适度的疏离,这可能是因为他更倾向于内心的平静与自我反思,而非外界的纷扰和社交的复杂。
“负暄胜构火,汲井足滋疏。”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然界的温暖(阳光)与人为的取暖方式(构建火炉)进行比较,强调了自然之美的不可替代性。同时,“汲井足滋疏”则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与享受,通过汲取井水来满足日常需求,也象征着他对简单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追求。
最后,“二物关身外,悠悠谢里闾。”这两句总结了诗人的生活哲学,即关注于身外之物(如自然美景、简单生活)而非身内之事(如世俗情感、人际关系),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这种生活方式,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寻求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思考。